俗话说得好,外行听热闹,内行听门道,景飒这才一张口,那前排的一群老头子,便不由得连连点头,他们听得出来,这个年纪不大的少女,绝对是有着真材实料的。
“报告!”门口传来一个声音。
却是一个白净的,架着金丝眼镜的大男孩,他的脸上覆盖着一层细密的汗珠,微微有些气喘,想必是跑来的。
景飒的讲课并没有停顿,她只是对着门口的那个大男孩淡淡地点了一下头,示意让他进来,自己找个座位坐好。
而继续讲着她的:“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国、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炎黄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潮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景飒讲到了这里,一个白头发的老头儿,却是直接问道:“那么什么叫做中医的藏象学说啊?”
景飒淡淡一笑,并没有因为老头儿打断了自己的讲课而有任何的不满,她早就已经料到了,今天自己的讲课绝对不会太顺利,一定会有人,抱着想要来考教她一下的思想来的,而对于这一点,她一点都不会畏惧,她的话锋一转:“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也就是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当然了,在这里”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在中医中五脏是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奇恒之府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在中医中,认为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