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承德围棋故事>第三百五十三章、省升段赛(5)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与“中庸”,多数情况下的社会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轻“武功”。

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史记》和《战国策》最早记录了足球运动的情况。

《史记》和《战国策》记载都表明,在当时的齐国故都临淄,蹴鞠(为足球)已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娱乐方式,而且在民间广为盛行。

齐宣王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断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历史时期,在齐国故都临淄城足球活动就已广泛开展。

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

秦统一六国后,蹴鞠运动一度沉寂。

西汉建立后,又复兴盛。

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而且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

《西京杂记》上就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吃穿用度极尽豪华,终日看歌舞伎乐。但他却并不满意,终日闷闷不乐。

原来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杀牛之辈,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离不开斗鸡、蹴鞠。

于是,刘邦就下了一道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p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到新城,刘太公和刘温也迁住到那里。

又开始“斗鸡、蹴鞠为欢”,这才心满意足。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战国时期,足球是城市下层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到了西汉初年,足球也得到贵族阶级的喜爱。

桓宽的《盐铁论》中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鞠斗鸡”为乐,一般的人们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蹴鞠”,古人居家旅行必备娱乐物。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很喜欢观看蹴鞠运动。

《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以斗鸡、蹴鞠比赛为内容的“鸡鞠之会”,宠臣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类似于今天的球星)。

可见,在西汉时期,足球活动的社会面更为扩大了。

由于蹴鞠运动的兴盛,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这项运动的专著,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

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类,可惜后来失传了。

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因足球而名垂史册的人,不过他的经历却很不幸。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

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有两大改进:

一是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了。

二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成为充气的球,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个发明。

据世界体育史记载,英格兰发明吹气的球是在十一世纪,比中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时间。

唐代的球体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

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戍”。

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象打仗一样。

唐代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

从足球技术来说,是一种发展:而间接对抗,从体力训练来说,却是足球运动的一个退步。

由于球体轻了,又无激烈的奔跑和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

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

唐代诗人王建有一首《宫词》说在寒食节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为乐。

唐太宗、玄宗都爱看踢足球,当时球门是“树两修竹,络网于上,以门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胜负”。

唐代不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

不仅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民间也有。

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球之高。

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踢球习俗的普遍。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诗人陆游在《春晚感亭》诗中描写过这个情景:“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又《感旧四首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有比赛就有球星。当时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如果你读的古书多,大概已经猜到了:恶少年。

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个“勤政楼”去居高临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这场景可真够讽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气重了不少。

当然,也不只是他一个人如此,等


状态提示:第三百五十三章、省升段赛(5)--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