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巅峰权臣>第121章 人才?
官吏被派到各县,提举司马翎亲自到了德庆县,那里是淮扬州粮食主产地。

粮食丰收,意味着商贸机会的到来,这次,府衙和各县衙门不再出面,所有粮食交易事宜,都交给商会处理,这也是周世平当初的承诺之一。周世平相信,穆家这次会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穆家离开中原的这些年,子弟遍布回纥、吐蕃、突厥,早就打通了粮食运输路线,周世平隐隐知道,一担粮食,在吐蕃,最高可卖到1两黄金,这是什么概念,在淮扬州收购,一担粮食,价格不超过1两白银,近10倍的利润,若自己是商人,也会疯狂。

周世平和穆天波已经很是熟悉,这得益于两人之间的真诚相待,虽然两人明白,交往中,免不了利益纠葛,但是,两人都能够从对方利益出发,做每件事情,首先考虑对方的感受,一来二往,收获的不仅仅是友谊,更是信任。

穆忠脸色缓和了许多,从内心里认为周世平不错,值得信任,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周世平的所作所为,穆忠看出来是真心为了穆家的。经过穆忠的提议,周世平身边多出了三人,都是穆家的供奉,以穆忠为首,其余的是穆欣、穆贵、穆伟,四人分为两班,昼夜守护,现在,周世平12个时辰都有人保护。

周述平和周归平马上要出远门了,两人在商会里,长了见识,以前许多不知道的礼仪、不明白的事情,穆天赐耐心教导。这次,周述平、周归平要跟着到回纥去看看,穆天赐本来不同意,两人一定要去,周世平也同意了。周述平、周归平的转变,周世平看在眼里,感慨颇多,要说柳夫人并非一无是处,起码,周述平、周归平两人的本质不坏。

周世平有一种感觉,这次乡试之后,自己可能就要离开淮扬州了,皇上接到自己的密折之后,一直没有发话,估计是经过了长久、缜密的思考,准备有所动作了。周世平无法估计自己到京城能够干什么,自己现在是4品知府,不可能出任6部尚书,尚书是正2品,最多出任侍郎,侍郎是正3品,就是能够担任侍郎,也是破格提拔。

周世平甚至有些不适应了,前世,自己不过一个小小的副科级,拼命想要提拔,结果,下场凄惨,到死都没有混到正科,现在,20岁的年纪,便是4品知府,放在前世,就是正厅级或者副省级的市委书记了,两相比较,恍如童话。

山南省今年的乡试有些不同之处,山南省穷苦之地,许多年没有出过进士了,就是举人也不多,吏部和礼部到山南省主考时,都是带着有色眼镜,认为这地方不会有人才,就是巡抚大人、学政大人,对本省学子亦不报希望,于是上下敷衍,科考只能用凄惨来形容。今年皇上特旨,吏部、礼部依旧派人到山南省参加科考,不过,主考是山南省巡抚周元凯。这便意味着,山南省的举人,都是周元凯一支笔定了。

周元凯早就接到皇上密旨,凡参加科考的穆家子弟,一律录取为举人。

周元凯不敢小视这次乡试,要知道,中举之后,便是朝廷官吏了,举人一般会出任主薄、县尉之职,运气好的,能够在京城的部门,谋取一份8品以下的官职,从此便踏入了官场,彻底改变身份了,至于今后的发展,便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周元凯是依靠大哥周元坤步入朝廷,出任大周官吏的,当年参加过县试、府试,对于乡试的诸多规矩、要求并不是太熟悉,加之一直在户部为官,从未接触过科考,接受了这样的任务,竟然有些诚惶诚恐。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周元凯成为山南省乡试的主考之消息,很快传开了,乡试之前,周元凯的府邸是水泄不通,来来往往拜访的官吏、士绅,令周元凯得不到一时一刻的安宁,各种贵重的礼物令周元凯目不暇接,周元凯拼命忍住了贪欲,退回所有贵重礼物,只接受一些普通的礼物。

唯一的例外是穆家,皇上的密旨,周元凯没有隐瞒周世平,得到这个消息的穆天波,狂喜之下,自然将功劳归给周元凯、周世平,穆家离开中原多年,朝廷中没有什么人,和其他世家相比,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上,这次,穆家子弟能够步入大周朝廷,穆天波岂能不明白其中的玄机。乡试之前,穆天波令穆天赐携带10颗夜明珠,前去拜访周元凯大人,同时附上亲笔信,表示感谢,已经明白周世平和穆家关系的周元凯没有拒绝,这笔巨款,对周家庄的作用很大。

周元凯另外谋取的一份私利,便是周延平的乡试,通过左都御史何旭凯大人和浙西省巡抚朱乾慧大人,周元凯为周延平事先谋定了一个举人的名额。

9月20日,乡试发榜了。

山南省一共录取了38名举人,和以往每年不足5人的录取比例相比,已经是天上地下的关系,此举带来的直接好处,便是山南省的文风大盛,有钱人家子弟、贫苦百姓家子弟,都开始刻苦读书,企盼着来日高中举人。

发榜后,周元凯再次被人流包围,高中举人的家族长辈,纷纷出面致谢周元凯,庆幸山南省出了一位强势巡抚,山南省的读书人今后有希望了。

周元凯第一次到地方上为官,时间不长便遇见了这样的事情,准备有些不足,9月和10月,周元凯几乎无法办理其他事情,每日里都要应付这些致谢的人。

山南省录取的举人终于引起了朝廷中有些人的注意,因为这些举人中,有10人姓穆。若是一人两人也就罢了,淮扬


状态提示:第121章 人才?--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