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巅峰权臣>第152章 清洗的兆头
的势力大、谁的拳头硬,谁的好处就多,话就起作用,大臣将军都明白,但都不会说,表面看,皇上风光无限,但是,皇上并不是太容易,这之中的平衡不好把握,稍有不慎,便会引发震荡,所以,政事堂集议便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博弈阵地,所有的平衡在这里把握,所有的利益在这里协调。如今,这般重要的圣旨,居然没有通过政事堂集议,中间的意思耐人寻味。

其次,这两道圣旨的指向再明确不过,大周的三支军队,征边军、羽林军、勋卫军,分别被皇室、魏家、司马家把持,其中征边军的力量最为强悍,大周的赋税,除了维持官吏的俸禄,大都被这三支军队消耗了,原来军队的粮饷是200万两白银,如今削减为100万两白银,难道不怕军队的士气低迷,军心涣散吗,更深层次的众人不敢明言原因,皇上不想军队消耗如此多的赋税,皇上想限制军队的扩充,皇上想限制羽林军、勋卫军的力量。很多的大臣将军已经想起来大搬迁的事宜,当初看着不起眼的举动,如今带来的震撼不亚于一场大战,原来,征边军已经不需要大周过多的赋税支持,所以,皇上要拿军队开刀了,皇上想要某些人明白,大周是姬家的。

再次,皇上如此突兀的动手,肯定是有什么依仗的,大周已经建国28年,就是先皇,也不能有这般大胆的动作,毕竟有着太多的制约,外部的,大辽、大夏的世家和大周的世家联系紧密,牵一发动全身,内部的,羽林军、勋卫军战力强悍,不可小视,朝廷中遍布世家子弟,力量雄厚,要直接动手,没有十足的把握,弄不好就是覆灭的结局,可是,满朝文武并没有见到皇上有什么依仗啊,除了辉州府尹周世平为朝廷弄到了大批的银两,其余就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势力了。

最后,众人想到了左丞相司马云和右丞相魏鑫的态度,两人如今是两大世家的家主,这么大的事情,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不会和皇上产生什么冲突,如果羽林军和勋卫军不奉旨,皇上该怎么办,还有更关键的,羽林军就驻扎在平同县和平义县,若是魏家不顾一切,闹个鱼死网破,大周岂不是马上要遭遇灭顶之灾吗,司马丞相近几年虽然有了归顺皇上的意思,但是,军队是司马家族的依仗,失去对军队的控制,司马家族还能够称为世家吗,司马云能够让家族所有人都同意无条件归顺皇上吗。这些年,魏鑫在朝廷中的跋扈,大臣将军心知肚明,魏家失去了军队的依靠,魏鑫能有好日子过吗。

众多的议论、猜测、观望,成为了朝廷议论的主流,这件事情,已经涉及到了太多人的切身利益,各种议论很快便冒出头来。

一种是最美好的,就是说司马丞相和魏丞相都表示服从皇上的权威,准备放弃世家的特权,完全听命于皇上,还权于皇室、朝廷。二钟是不偏不倚的,就是说皇上和世家之间早就有了意见,两道圣旨不过是再次妥协的结局,可能是朝廷的赋税紧张,所以要缩减军队的开支,反正这些年也没有大的战争。三是偏激悲观的,认为皇上要强行收回世家的特权,完全掌握朝政,所以兵行险招,着世家妥协,今后的朝廷不会平静了,大周不会平静了。

周世平和众多大臣的想法完全不同,司马丞相的态度不用说,早就有归顺皇上的意思,这次不过公开罢了,魏丞相肯定是大受打击,还没有明白皇上为什么这样做,羽林军统帅魏自强将军自从上次和周世平在王府见面之后,再没有任何动静,但周世平相信,魏将军肯定有态度,皇上的圣旨已经说明了魏将军的态度,可怜的魏鑫,还蒙在鼓里。

周世平最直接的想法便是皇上要开始清洗了,皇上已经登基14年,朝廷中大臣的优劣、忠心等等,清清楚楚,面临如此的大好局势,皇上再不动手,也配不上准备做大事的明君称号了,这两道圣旨,便是皇上的试探,一来看看朝中大臣将军的反应,二来看看大辽、大夏会有什么样的举动,三来做好准备,适当的时候,将军队统一到皇室手中。

朝廷中有人要倒霉了,周世平不会坐视不理,皇上也是在试探他,看他周世平的政治洞察力,这个时候,不能够有明确的表示,皇上心里会留下阴影,认为周世平还不是太成熟。

周世平已经想好了,这个时候,自己必须有大动作,而且是让朝廷震动的大动作,让皇上安心喜悦的大动作,京城内,这样的机会就在自己面前,惩治京城四大恶少,便是最佳的行动方案和向皇上表忠心的事情。

惩治四大恶少,有着深远的含义,四大恶少可恶,他们身后的人更是该死,吏部尚书欧阳健,放弃先皇的信任,投靠魏家,让皇上几乎失去对官吏的控制,兵部尚书姜瑞平,为了保全家人,不惜投靠魏家,从未考虑削弱羽林军、勋卫军实力,相反,还不断想办法增加羽林军的粮饷,使其更加壮大,右都御史郝顺平,肩负监察百官的职责,投靠魏家,勾结支持魏家的官吏,相互包庇纵容,致使魏家长期把握朝政,署理政务中出现重大失策,也不会受到弹劾,大理寺卿徐书颛,掌控刑罚,本应兢兢业业,却是畏惧权贵,不能公正办案,致使皇上和朝廷的颜面大损,而且,徐书颛和右丞相魏鑫有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相信不要很长的时间,便会彻底投靠魏家。

周世平明白,这件事情必须自己来做,若是能以迅雷不及


状态提示:第152章 清洗的兆头--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