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巅峰权臣>第221章 台湾岛 1

琉球岛,盘踞着大大小小30余股海盗,琉球原来的百姓生活困苦,加之梁朝末年,官吏横征暴敛,百姓更加贫苦。梁朝灭亡,琉球本来应该归属大辽,可是,大辽官吏视琉球为恐惧之地,都不愿意赴琉球为官,后来,勉强派出的官吏,很短时间便想方设法回到,琉球的百姓对朝廷越来越失望。

琉球岛上的官府依旧存在,不过,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官府,官吏依旧是大辽的官吏,大周统一中原,鉴于琉球孤悬海外,所以,直接承认琉球为大周的地盘。

实际情况不是如此,琉球的官府,已经和海盗共存亡,他们勾搭成奸,欺压百姓,趁着大周统一中原、无暇顾及琉球的时间,依托海洋,聚集起一股势力,隐隐和大周抗衡,琉球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大周朝廷中,曾经有大臣建议,往琉球派遣官吏,因为琉球本来就是大周的国土,这个建议被周世平否决了,周世平很不理解提出建议的官员是怎么想的,明明琉球已经被海盗占据,为什么还要派出官吏去送死,大统一中原之后,琉球的官府从来没有上缴过赋税,虽然口头上承认大周朝廷,但是,琉球官府从来没有实际行动,这样的态势,就是再笨的人,亦应该明白其中的意思。

琉球岛上的百姓,不少人趁着出海的机会,逃亡到青州,纷纷到青州府衙哭泣,请求朝廷营救琉球的百姓,因为实力的缘故,大周朝廷一直没有对琉球动武。如今,时机成熟了,收回琉球势在必行。

开平6年10月,整装待发的大周水师,在青州集结。

朝廷一致赞成讨伐琉球,不过,有不少大臣建议,还是先派出使者,促使琉球的海盗归附,这样,可以省去将士的征伐之苦。这条建议,直接被皇上否决。

姬仁皝在对待琉球的问题上,和周世平的看法完全一致,都认为要征服琉球盘踞的海盗,必要的时候,剿灭一些罪大恶极的海盗,便于今后对琉球的管理。

秦雨田随同大军出征。秦雨田做梦都没有想到,周世平竟然提议他做琉球的第一任知府。关于琉球官府的设置问题,周世平力排众议,建议在琉球设立府衙,原来,琉球被称为瀛洲,辖6县,设立的是州衙,知州为从5品,周世平提出了异议,认为琉球应该设立府衙,称呼直接变为台湾府,知府为正4品官员。同时,周世平建议在台湾要驻军,军士的规模在5000人左右,鉴于台湾地理位置特殊,所以,驻军已水师为主。周世平的建议得到了皇上的采纳。

开平6年10月25日,涨潮的日子,2万余大周水师离开青州,乘坐战船,开赴台湾岛。

周世平非常激动,前世,他打出生起,就听到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话语,后来,学习历史,知晓了台湾的来龙去脉,可是,知道周世平穿越,台湾依旧是独立的。现在的台湾,和前世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个地方,百姓贫穷,无时无刻不想着朝廷,可以说,大周水师征伐台湾岛上的海盗,是人心所归。

秦雨田的想法一直还没有转过来,起先,他想着,跟随周大人,前程无限美好,做梦都没有想过,会被派到台湾府担任知府,虽然是朝廷4品官员,可是,台湾岛生活艰苦,条件不好,谁不知晓,一段时间,秦雨田甚至以为,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得罪了周大人。直到周大人和他单独交谈之后,秦雨田的心里才好受了一些,不过,离开,赶赴台湾,秦雨田还是流下了眼泪。

周世平其实是在重点培养秦雨田。经过几年的相处,周世平发觉,秦雨田很不错,悟性高,处理政事有条不紊,知晓轻重缓急,这样的人才,埋没在尚书省可惜了。可是,秦雨田的资历不够,如今,大周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时期,官吏越来越看重资历,创业和统一中原时候那种年轻官吏众多的景象,已经慢慢消失了。

周世平身为尚书令,亦不能过分违背这样的潮流,所以,他想着让秦雨田到台湾去担任知府,这个4品知府,朝廷中不会有人眼红。周世平完全相信,秦雨田有能力治理好台湾。只要秦雨田能够在短时间里治理好台湾,那么,大周最年轻的巡抚很快会出现。

周世平还有一个想法,秦雨田要做好准备,接他的班,周世平准备在10年之内离开大周,可是,离开之前,他必须为大周留下一批俊杰之才,这批俊杰之才,要懂得变通,不能够是死脑筋。

台湾岛的海盗已经乱成一团,他们中间,有的主张对抗,有的主张投降,两派之间争来吵去,无法统一意见。大小30余股海盗,各怀心思,他们早就知晓大周水师征伐倭国的事情,很多人将自身的实力和倭国比较,认为和大周水师对抗,无异于自取灭亡。

台湾的海盗,多年来就没有统一过意见,各自在岛上划分势力范围,实力强一些的,地盘多一些,实力弱些的,地盘少些。大周开海禁之后,部分的海盗开始做起了生意,居然也赚了一些银子,于是,更多的海盗开始做生意。所以说,台湾岛上的海盗,已经没有很强的战斗力了。

大周的水师已经近了,岛上的海盗必须要有态度了,经过激烈的争论,投降派占据上风,大部分的海盗都认为,他们无法和大周的水师抗衡。

气势汹汹的谭振,领着2万多水师,准备大打一番,没有想到,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台湾的大小30余股海盗悉数投降了。

谭振实在想不明白,周世平大人的


状态提示:第221章 台湾岛 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