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巅峰权臣>第25章 乡试 3

“学子,怎么不动笔啊?”

一声提醒将周世平的思绪拉回来了,一名中年监考官提醒周世平,已经过去一个多时辰,这位官员来回几趟,看见周世平一直在发呆。

“谢谢大人提醒,晚生正在构思。”

周世平开始磨墨,时间充裕,周世平不着急,就算一天写一篇,也足够了。

周世平早已经准备好了腹稿,准备从三个层次来解读“吾日三省吾身”,一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主要针对平民百姓,这句话是清朝顾炎武、梁启超提出来的,正好借用来说大周普通民众,民众将国家放在心上,勤勤恳恳劳作、按时缴纳赋税、遵守乡规民约,这是统治者最爱看到的局面,百姓三省自身,就是要明白这些道理;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意思为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周世平计划主要针对学子和正在参加乡试的人说,这些人有文化,有一定的见识,所以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这些人得势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所以三省自身,时时不忘;三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来的,周世平计划针对朝廷大臣和众多官僚说,天下之事,似桑田变幻,如大地沉浮,国家的富强与贫穷,民族的繁荣与落后,无不与大臣官僚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臣官僚位高权重,所以与普通百姓、学子的态度不尽一样,应该为国家和百姓的贫穷和落后而忧,为国家百姓的富强和繁荣而乐,世间总是忧与乐交织着,自古以来,无数官员为国振兴,虽九死而犹不悔,不为乌纱帽落地而愁,却为国难而忧,他们被千古传颂,他们堪称国家民族的脊梁,朝廷大臣官吏如果能够每日以这样的目标和态度自省,国家何愁不强盛,百姓何愁不富裕。

周世平心里有计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人人都知道,本就出自《论语》,可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如今还没有谁提出来,周世平在众多的书籍中也没有看见,就凭着这样的认识和见解,周世平也有把握高中。

写文章不是轻松事情,何况要将许多的话语转化为文言文,这是官样文章,也是科举的基本要求,周世平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用白话文。

周世平早已经克服了急躁、冒进、漂浮的心理,他不慌不忙打腹稿,在白纸上写下文章,然后认真修改,最后誊抄到发下来的格纸上。

周世平每天只写一篇文章,然后收笔歇息,以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确的思维,文章中,周世平基本上不引经据典,全部是自己想出来的话语,当然这些话语主要依靠后世的理解和学识,后世那些千古锤炼的理论,应对眼前的考试绰绰有余。

自第3天午时开始,不断有考生离开贡院,周世平不着急,他渐渐适应了这个小火柴盒,也亏得几个月来温习功课那种足不出户的磨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周世平看着这最后几句结束语,竟然凭生出些许感慨,如果大臣官吏都有这般认识,君臣同心,大概可以一统天下了。

周世平苦笑着摇头,文章是文章,现实是现实,两者不能混淆。周世平再次看看考舍,3天来,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许多气息,也许今后不会再有这样的考试机会了。

申时,周世平收拾好东西,离开了贡院。

“世平,你考得如何?”

贡院外,周延平已经出来了,正在外面转悠,看样子在等着周宗平和周世平。

“还可以,延平哥,你考得如何?”

“应该还可以。”

周世平发觉了周延平缺乏自信,不禁有些后悔没有将自己的预测告诉周延平。

两人在外面等了近一个时辰,周宗平出来了,周宗平脸色有些苍白,走路都不是太稳,两人赶忙上前扶住周宗平,身后的奴仆将所有东西都接过去了。

“延平、世平,不要问了,我们都尽力了,结果如何,就看天意了。”

“大哥,延平哥,考试结束了,苦了这么久,我们也该放松放松了,不如我们寻一处酒楼,好好吃上一顿,如何?”

“好,今日不醉不休,青书、富贵,你们去寻一处酒楼,定一个雅间,我们先回去洗漱,订好了,青书回来通知。”

3人洗漱完毕,青书来报,在飘香酒楼订到了雅间。

周世平终于品尝到大周的美酒,度数不高,带着一丝甜味,显然是蒸馏不够。

喝着酒,周宗平禁不住开始讲起考试中的所作的文章,周宗平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下3篇文章,一是加强学习,提高休养,二是如果身为朝廷官吏,要报效君恩,勤政廉政,善待百姓,三是平日生活交往中,要坦坦荡荡、光明磊落,这完全是按照“吾日三省吾身”题目的思路来写的。

周延平也接着说了,大体和周宗平的差不多,不过是取材和出发点方面有所不同。

周世平内心的歉意更浓了,依照周宗平、周延平的学识,文章怕是中规中矩,想突


状态提示:第25章 乡试 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