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三国之四世三公>第四四五章 战事起(三十八)
而军中对孙策也更加敬畏。

不过袁术为人反复无常,往往言而无信,起初他许诺任用孙策为九江太守,不久,却改用自己的亲信丹阳人陈纪担任。后来,袁术攻打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索求三万斛军粮。却说这陆康所在的陆家在江东的实力并不是很强,算是属于二流家族。不过,陆康生的两个儿子却是极有名气。特别是次子陆绩,更有怀橘陆郎的典故。当然,陆家发展到巅峰地位,却是在陆逊之时。陆逊的成就,也就无需多说了。

如今暂且不论陆康的家世,且说陆康知道袁术向他要粮攻打徐州,把袁术当成叛逆看待。因此自然是把不粮食交给袁术,袁术知道之后大怒。正巧孙策以前曾去拜访陆康。陆康看不起孙策,只让自己的主簿接待,自己不出来相见,为此,孙策怀恨在心。袁术就派孙策去攻打陆康,并且又许愿说:“之前我错用陈纪,经常后悔自己用错人了。如果这次你拿下陆康,庐江郡一定封给你。”孙策奉命出击,轻松拿下庐江。可袁术居然又出尔反尔。任用他的老部下刘勋当了庐江太守。

对袁术,孙策一次比一次感到失望。

而在此前,汉献帝派刘繇担任扬州刺史,扬州过去的治所是寿春,而寿春已被袁术占领,刘繇便在孙策的舅父吴景和堂兄孙贲的协助下南渡长江,在曲阿设立了治所。这次孙策攻打庐江。刘繇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吴景、孙贲是袁术任命的,他们又是孙策的自己人,担心他们与袁术、孙策联手吞并自己,于是就用武力逼赶他们。吴景和孙贲只好退往历阳。刘繇派部下樊能、于麋驻扎在横江郡,让张英驻扎在当利口,来与袁术对抗。袁术则任用自己的老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以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和孙贲一起率兵进击张英。双方隔江对峙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结果。

吴郡都尉朱治是孙坚的老部下,过去曾任孙坚的校尉。太傅马日磾在寿春的时候,任命朱治为副官,后又被任为吴郡都尉。他发现袁术政德不立,就劝说孙策趁机收取江东。于是孙策就去见袁术。孙策对袁术说:“我家旧日对江东人多有恩义,我愿带兵去帮助舅父征伐横江。横江攻克之后,我还可在当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万人。那时,我再率领他们助您平定天下,谋成大业。”袁术明知孙策对自己不满,但他认为,刘繇占据曲阿,王朗占据会稽,孙策未必能有什么作为,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孙策遂率父亲旧部和自己的数百门客东进。

一路上,不断有人来投,孙策的队伍不断壮大,到吴景的驻地历阳时,已有五六千人。孙策把东进的消息写信告知周瑜,当时,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带兵出来迎接孙策并赞助军粮。孙策大喜,对周瑜说:“有了你的支持,大事一定成功。”于是,孙策立即率部渡江,进击横江、当利,相继攻克,樊能、张英战败。接着,孙策连续出击,所向披靡,没人能抵挡他的锋锐,而且孙策军队的军纪严明,百姓们也都相当拥护。

却说以上的事件是在袁常和袁绍发兵幽州之前所发生的,等到袁常和袁绍的大军与公孙瓒交战,曹操的大军也已经深入徐州腹地之时,孙策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征伐。目标,直指扬州刺史刘繇。

年仅十七岁的孙策在周瑜、程普和黄盖等人的支持下,从历阳渡江,首先打败了牛渚营的刘繇,夺得仓库中所有粮食和兵器战具。势力越发强大。

当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都依附刘繇,奉他为盟主,薛礼占据秣陵城,而笮融驻扎在县南。孙策首先攻打笮融,斩杀五万多人,笮融胆裂,紧闭营门,不敢妄动。孙策转而挥师攻打薛礼,薛礼突围逃走。这时樊能、于麋等人,又纠集兵士来夺牛渚。孙策立即回军,打败他们,俘获万余人。然后重新进攻笮融:战斗中,孙策腿部中箭,无法乘马,部下抬他回营疗伤。有人对笮融说:“孙郎被箭射死了!”如今,孙策也才十七岁,虽有官位名号,但人们还是都叫他“孙郎”。笮融闻孙策死讯,大喜,派将士与孙策部队对垒。孙策先派几百兵马挑战诱敌,而在后面设好伏兵。敌兵出击,孙策部假作溃败,引敌进入包围圈中,然后一声号令,伏兵尽起。斩杀一千多敌人。孙策乘胜进攻笮融营地,并命手下将士高声喊话:“孙郎如何?”声撼敌营,地动山摇,吓得不少敌兵连夜奔逃。笮融见孙策还在,越发警惕小心,深沟高垒,严加守备。

孙策见笮融负险固守。一时难以攻克,便引兵南向。先在梅陵击败刘繇的别部,接着转兵攻克湖孰、江乘等地。然后,整顿部队,到曲阿与刘繇决战。

在曲阿的刘繇听闻孙策大军将至,顿时惊慌失措。

“诸位,孙策大军将至,不知诸位有何退敌良策?”刘繇一脸的忧虑之色,随意的问了一句。其实,刘繇心中也知道。自己麾下十有**是无能之辈,让他们想主意,简直是白费功夫。故此,刘繇其实也不抱多大的希望。

谁知,刘繇的麾下还真有大将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意见。

这名大将名为张英,平时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今日在刘繇询问之时,却是能够提出如此计策。也不知是何原因。

“主公,曲阿二十里外的地方有一山岭。此山岭易守难攻,末将只需三万大军,即便对方有百万大军,也能让他们一


状态提示:第四四五章 战事起(三十八)--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