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贞观俗人>第790章 折腾

马周看不下去,直言,“卫公封建安南武安州已数年,苦心经营数年,耗费无数心血钱粮,拓荒开垦,殊为不易。好不容易才打开了一点局面,如今朝廷若是一纸诏令,便要改封他地,那卫公这数年心血岂不白费?”

“况且陛下当初设立这世封之制,本就是一为酬谢功勋,二屏藩国家,说好是世封永镇,万代不替。如今这才几年,便要折腾改封,如此岂不是言而无信。若是此例一开,那么以后哪个封臣肯用心经营封地?”

“谁不怕苦心经营多年,一朝改封,所有心血,尽付东流?”

“臣请陛下勿听侯相所言,开此坏头。否则,世封之制,便烂矣!”

李世民本来有些心动,想改封秦琅到洱海,一来是秦琅确实能打。而且秦琅并不是一味刚猛,他当初在陇右对党项、吐谷浑等的招抚,可见其手段了得。

有秦琅在洱海,确实既能使的洱海一带安稳,又能护卫南宁州的李恪和西宁州的李泰。

当然,李世民也还动了点小心思。

秦琅在武安州封地经营几年,其成效之大,让人羡慕。连身为天子的李世民在暗中详细调查了武安州的情况后,都很羡慕。沿海拥有的巨大石炭矿,完全是露天可采,又便于运输贩卖。

武安州又有优良的港口,有转口贸易之利,而且那片海边平原,可是一个粮仓。

不说其它,秦琅仅用几年时间,迁来、招附的人口,就已经有近两万户,这可是十余万口啊。

按之前朝廷定下的世封之制,封地完全推行大唐的律令税法等,而秦琅享有封地三分之一的税赋。

这就相当于两万多户的实封了,是朝廷给他实封的十倍有余,更别说工商之利。

眼看着武安州的发展已经快的完全超出预料,李世民说不妒忌是不可能的,甚至是隐隐不安。

就算世封制规定,初代封侯去世后,要推恩再封,等于要把一块封地分封成数块,但终究还是他秦家的啊。

李世民不止一次暗暗后悔,当初过于草率,给秦琅的封地过大,过于资源太好,沿海有海运、海贸之利,邻近交州钦州,有贸易通商之利,有山有海有平原,这是既不缺粮,又不缺盐,还有铁炭之利。

皇帝瞧了瞧马周,又看了眼侯君集。

没有马上吭声。

他故意等待了一会,最后望向长孙无忌、房玄龄等。

结果皇帝没有迎来这两大心腹支持的目光,两人都低头回避皇帝目光,很明显在这件事情上,他们与秦琅的利益是一致的。

最初推世封制时,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都是坚决的反对派,最大的原因就是觉得分封边地太蛮荒落后,若是就藩之国,会被赶出朝堂核心,有如流放。更别说边地蛮夷众多,很有可能封地被攻灭的可能,所以这些顶级重臣,并不愿意把身家放到那鬼地方去。

可秦琅秦琼爷俩,经营松州、武安州,却是让他们看到了封地的一些巨大好处,其潜力之大,是他们之前忽略的。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武安州封地这样的成功,皇帝又做出了妥协,依然允许长孙无忌等在朝中任职,这才让他们同意了世封制的推行。

可现在皇帝刚搞了几年,见人家封地搞的好,就想收回改封,让人家所有的心血付之东流,一夜回到从头,这谁乐意啊。

今天皇帝若成功对秦琅这样做了,以后他们家封地搞好了,岂不是也一样可能面临这样的后患?

李世民见状,马上心中了然。

立马出声,“马周所言甚合朕心,侯君集所言有所多虑了。”

既然不能改封秦琅,自然也不能改封秦琼,已经实封过的十几位功臣,肯定都不能动了。

李世民想了想,“侯君集你还没有授封,你跟着代国公学了几年兵法,也在朕身边侍从多年,还做过兵部尚书,也在陇右带过兵。朕看,就授封你为永昌州世封刺史!封地洱海百里!”

侯君集一愣。

怎么也没料到,本想借机给秦琅一闷棍,把这小子从武安州迁到洱海去,谁料到最后居然变成了自己被封在洱海了。

他原以为自己会分封在陇右的,或是代北之地,谁料会分封到这彩云之南。比安南秦琅的武安州封地,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啊。

他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皇帝,希望皇帝能够回心转意,自己可是皇帝心腹啊,怎么能这样对他。

他为皇帝攻进过长生殿,解决了太上皇的禁卫,立下了大功啊。

可是李世民却视若无睹。

想了想,又转头望向了御史大夫张亮。

“便以张卿为昆州世封刺史,划封滇池边百里封地!”

张亮也很意外,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怎么还扯上我了。那鸟不拉屎的地方,他是真不想去。

想当年隋朝的史万岁,隋朝四大名帅之一,两度去征讨滇地的爨氏,都搞不定,大唐开国之初,李孝恭和李靖都曾去过,都是搞不定。

自己到那地方去开国,前景堪忧啊。

张亮很想举荐代国公李靖,或是河间郡王李孝恭,又或是江夏郡王李道宗前往镇守,那几位比他能打的多了。

哪怕是张公谨也比他能打啊。

可看着皇帝那表情,张亮闭上了嘴,这个时候不适合再开口,否则只怕会适得其反。

·······

平康坊。

卫国公府门外敲锣打鼓,喧闹一片。

“禀萧娘子、鱼娘子、杨娘子诸


状态提示:第790章 折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