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权,并排挤在北伐前线的大将军姜维,没有诸葛瞻的默许和支持,是不可能的。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得姜维不敢呆在成都,长年呆在剑阁种田。

如果姜维能长驻成都,邓艾偷袭成都时,蜀军未必会在绵竹大败。也许蜀汉不会那么早灭亡。

景耀六年,当邓艾突然从阴平来袭时,诸葛瞻只得硬着头皮带人去迎战。

诸葛瞻只不过是一个空有名声的将军,实际水平很差,所以他的部队到达涪县后,诸葛瞻犹豫了,不敢再向前了。

尚书郎黄崇劝诸葛瞻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邓艾进入川中平原,被诸葛瞻拒绝。诸葛瞻成功的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不过做为诸葛亮的儿子,在这种关键时刻,诸葛瞻还保持了气节,直至战死也没有投降。

《三国志》上说:“(诸葛瞻)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

这就是一个官二代,星二代的一生。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的表现记载得不多,只说他和父亲诸葛瞻一同战死。。

但《华阳国志》上有一句对诸葛尚的记载颇有深意:尚叹曰:

“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


状态提示:发个誓吧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