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神都锦绣>第一百二十五章 悬赏

“按照冯宝校尉的说法,只要解决粮食,人多的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诸位也是如此看法?”谢岩面向众人问道。

“粮食从来都是大问题,谢县男如果有好方法,可谓功在社稷。”高长史说完之后,又对刘仁景道:“刘少卿以为如何呢?”

“长史说的是,粮食事关重大,谢县男还请直言。”

刘仁景和高长史先后表明态度,其他人随即附和,无一不是表现出对于粮食问题的关切。

谢岩道:“要想解决粮食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单一的任何一种方式,都不可能取得好结果。”

谢岩拿起茶杯,喝了一口,顺便整理一下思路,接着说道:“先祖‘文靖公’整理史书时,于东汉崔寰‘政论’书中发现一段记载,大意是‘牛拉三个犁铧,由一人操纵,滴下种子,并同时握住耧车,这样,一天内可播种六百多亩’,可见,改进农人生产工具,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方法。”

在座的刘仁景和其他一些官员,许多都是饱读史书之人,崔寰之《政论》,由于名声不是很大,多数人都是粗略看过,对于谢岩说的这一段,几乎没什么印象,但是他们都清楚,谢岩如此言之凿凿,绝对不可能有假,那么,怎么就没见过这种“耧车”呢?

有官员问道:“谢县男,你说的‘耧车’,似乎从未见人用过,是何道理?”

“唉——”谢岩长叹一声道:“东汉末年之乱世,加上五胡乱我华夏,能够制作‘耧车’的人,早已经不在了,史书记载又不甚详细,故而见不到了。”

就在众人面呈惋惜之色的时候,谢岩又说道:“不过,先祖根据史书记录的只言片语,找工匠和农人共同研究,虽然没有最终制成,但是留下一些心得,我与冯宝校尉均有听先人提过大致的制作方法,只要花些时间,相信完全可以复制出来。”

“那老夫代天下农人多谢了。”高长史此话说的极是真诚。

刘仁景同样要认真地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谢县男能够复原‘耧车’,那是天下农人的福气,老夫谢过。”说着起身施了一礼。

谢岩回以一礼,等刘仁景坐下后,道:“仅仅一件工具是远远不够的,等学堂开学以后,来自百姓家的孩子们,相信有更多更大的动力去改进农具,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必定会出现其他新式的农具。”

不等别人有所表示,谢岩接着继续说道:“光靠农具改进,还是远远不够,还应当做好选种和育种,我华夏祖先,正是通过选和育两种方式,为我们找到了适合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粮食,我们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做的更好,选择和培育出,产量更高的种子,以配合新农具的出现,相信届时粮食亩产,一定会提高。”

育选良种,改进农具,这两样都在所有的预料之中,尤其是身为“司农寺少卿”的刘仁景,一直以来非常关注这两个方面,只可惜取得的成效很小。

但不管怎么说,刘仁景还是非常认可谢岩的说法,毕竟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然而,接下来谢岩说的话,就让人预料不到了。只听他说:“我们现在的主要粮食,是祖先替我们选择好的,但是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中间有点小问题,比如说,祖先所属的时代,我中原王朝的疆域远不如今天广阔,更不用说,还有那遥远的西域和海外之地,祖先们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找到了我们今天的粮食品种,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想法?在祖先不曾到达的疆域内,是否存在着产量更高的粮食品种呢?”

此言一出,食堂里顿时鸦雀无声,许多人都露出一种极为奇怪的表情,他们都清楚,谢岩说的话在情在理,也没有什么毛病,可是,华夏民族以“孝”为先,怀疑并指出祖先的问题,历来被视为“不孝”,但要说据此否定谢岩的说法,似乎又说不通,故而一时之间,无人出声。

僵局总是需要有人打破的。

冯宝适时开口道:“各位,我明白警官意思了,祖先们找到的粮食品种,自然最为适合,可是有些地方呢,祖先们不曾去过,或者说,当时也不属于我中原王朝,但现在不同了,很多祖先未到达的地方,已经归属大唐,就拿西域来说,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种子里,就有苜蓿和胡萝卜,还有‘寒瓜’(西瓜),事实证明,这些东西,对我大唐百姓来说,多了一些美食,也算是极为有用,只可惜,西域不产粮食,自然也就没有好的品种,倘若当时带回来的种子里,有高产的粮食种子呢?相信没有人会傻到不要吧。”

“不错不错,冯校尉言之有理。”

有了第一个人认可,当然就会有第二个和第三个……

冯宝接着又说道:“昔日之西域,如今已在我大唐疆域之内,在我大唐广阔的土地上,我也相信,一定有适合的高产粮食品种,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而已,假如有,即使是它不在我大唐范围内,我们也可以把它变成自己的,军队就是用来干这事的!”

“说得好!”有官员击掌赞道:“冯校尉所说甚是有理,只要发现有,我大唐铁骑,兵锋所指绝无空手而归的道理!可是……”他没说完的话,任何一个人都能够明白。

谢岩毫不迟疑地接过来道:“没有可是!先祖曾有说过‘相同的品种,南方的粮食产量高于北方,说明天气冷热,对粮食产量是有很大影响的,依此而推,越往南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五章 悬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