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带着系统来大唐>第七百一十四章 不惧贸易顺逆差(第一更)

八月十六日,过完了中秋节的百姓们又忙碌起来。

高粱被从根割断,上面穗的位置来一尺多长。

换成以前,百姓除了专门制作扫帚的人,基本上不会留这么多。

高粱秆子不值钱,都当柴火烧了。

如今百姓小心又小心,他们在等,等李易出好办法。

百姓对李易就是这么信任,他们并不清楚李易会怎样操,却坚信不能浪费东西。

果然只过去一天,报童们便吆喝起来。

“卖报啦,李家庄子招集年岁大的人在各村子帮忙制作东西。”

“卖报,李家庄子收购高粱秆子和高粱穗。”

之前李家庄子找人去处理棉花和碎布、废纸。

不过那时招的是干力气活的人,老年人不适合。

年岁大了干活慢,眼神也不好使,现在李家庄子又给老年人准备了工作。

报纸上写了,一个是老人帮忙编织东西,按照数量给老人钱。

另一个是老人编织东西,按照数量庄子收。

前者李家庄子提供高粱杆,后者不提供。

家中有种高亮的可以做好了后卖到李家庄子,家中没种,愿意自己去弄高粱秆子的也行,单独出工亦没问题。

制作的东西是框、蓝、扫帚、刷子、席子、盖帘……

不会的人看别人制作,学一学就会了。

报纸上给出了办法,不会的人帮忙加工原料,大家流水线作业。

老人们平日里会干活,干农活,还有编织东西,甚至有的还要织布。

一般制作好了,会拿到集市上卖,卖不上价钱。

“这叫分散式密集劳动,从行业的角度出发,在一个地区,购买力有限,很多时间浪费在了赶路和等待上。”

李易给李隆基讲解。

李隆基把朝堂的小朝会挪到了兴庆宫,在这里也有一个兴庆殿,只有大朝会的时候才去皇城。

住,自然也是住到兴庆宫中,挨着春明门,城门不关,外面到李家庄子的路上是军营。

有什么危险,李隆基一家人可以冲出去,直接抵达李家庄子。

今天上午开完小朝会,李隆基见没什么事情,直接找李易。

李易给他讲资本优势。

“收了简单,去哪里卖?”李隆基知道商业上的问题。

那么多的东西显然无法在京兆府卖,市场饱和了。

“卖给契丹、突厥和渤海,吐藩愿意买,也卖给他们。咱现在跟其他地方是经济文化交流。

他们也可以采集东西卖给我们,大家互相交换。

我要求低,本钱出售给他们手工制品,把他们的东西换回来,可以保持一段时期的贸易逆差。”

李易找到了销售的地方,看上去他是本钱,可是京兆府的百姓赚到了。

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是他给的工时费高,帮百姓在冬天前多赚点。

等他在契丹、渤海、奚族等地收了东西,一路往回来的时候就可以销售,再从路上的地方收购当地的东西,到长安卖。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问题,只要对方不抢。

“可以运送到大唐其他地方卖。”李隆基觉得对外的市场太小了,大唐内部的需求量大。

“到哪里就冲击哪里的同行业市场,价格高了当地不买,价钱低了,当地百姓编制的那点东西就卖不出去。”

李易摇头,他可不希望几百万把扫帚扔出去,别的人好不容易编制的扫帚只能自己用。

“今年用高粱秆子编制的东西出口了,明年呢?”李隆基想到了以后的事情。

“明年大家不种高粱,全种大豆。养虫子吃,今年虫子数量有限,明年专门培育。

明年百姓的钱更多,有消费潜力,晚上烧烤等行业要爆发,夜生活的消费并不少。”

李易早有打算,明年京兆府不种高粱,想吃高粱从外面买。

大家一起吃虫子,增加大排档消费。

因为有钱,除了用来购买家中需要的东西和存一部分,其他的拿出来花。

若整个京兆府吃虫子流行起来,京兆府百姓的蛋白质摄入量会增加。

李隆基皱了下眉头:“义弟,高粱产量高,补充粮食不足。”

“不是要种新的稻子了么,用新的稻子来弥补高粱产量减少。明年的梯田,河南道大量种植,不缺。”

李易早想到了,高粱亩产比大豆多,整体上看,全种豆子、养虫子,人工多,不如种一部分高粱。

李隆基一拍脑门:“对,明年育新品种的稻子,一年种两茬,还能再种别的作物。”

觉得心中有底儿,李隆基没在庄子继续呆下去,转头又回到兴庆宫。

百姓们不晓得上层人的想法,京兆府的人现在就是发现有干不完的活儿。

一件一件在那里摆着,只要肯卖力气,就一定有钱赚。

“最近吃点好的,一天三顿饭,干活多就累,吃不饱饭可不行。”

“吃肉,还是吃肉好,给家中的老人吃肉,咱们去李家庄子干活,在那边就吃了。”

“等着干完这些,冬天又忙,一年就歇不上两天。”

“你可以不去,在家睡觉。”

“那可不成,别人有钱,家里没钱,还是因为懒的缘故,会叫人背后骂。”

“不是背后,当面就骂了。”

百姓们讨论起来,看似抱怨,实则是炫耀。

蓝田县中,长孙昕手上拿着报纸:“李家庄子又出新的法子了,我等要不要跟上?”

最近一段时间,长孙昕没少赚钱


状态提示:第七百一十四章 不惧贸易顺逆差(第一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