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令,其实您说的考核跟举贤良文学还有秀才异等有些冲突。
下官以为能被郡县举贤良文学跟通过秀才异等之人,都可以通过太学的考核,要是真的通不过,那我们的考核制度未免也太过于严格了。”
底下的一名文学掾属突然说道。
张远这才发觉了此事,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头。
“额,好像是这么回事。那便削跟秀才异等。
三分之二的名额给考核制度,其余的分给举孝廉跟举贤良方正。”
“太学令,另外我们想真正的吸纳人才,可能需要您还有陛下发力。
眼下太学内的讲师太少,真要是像您说的那样,我们可能一个讲师要负责五百人。
而现在的几个博士年岁都大了,恐怕无力支撑。”
又是这名太学掾属提出了问题,张远这才发现这人是个人才啊。
“你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下官以为,您为太学令乃是卿大夫,按照我朝惯例,您有权力辟用吏员。
既然太学要以为大汉输送官吏为己任,您便可以在其中出力,在各地搜罗有名望或是有大局观,亦或者有学识的人入太学为吏。
地位再要高一点的,则需要陛下征召,例如蜀郡太守文翁,现在的年岁仍然担当一地太守实在是太过吃力,若是把他弄进太学,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额,你的意思我知道了,不用再说下掾属口气有些大,把文翁弄到太学来,那张远自己咋办啊,是让文翁给自己当副手还是自己给文翁当副手。
“你叫什么名字?”
虽然当面问别人的名字不太好,但张远还是怕自己事后忘记,然后错漏了一名人才。
“下官名为商丘成。”
商丘成?
张远在心里面默默地记住了这个人名。
这一次开会,虽然将举荐制度也纳入到了太学内,但是张远却把杂途中的那些东西全都给刨除在外。
杂途的名目有很多。
比如荫袭。荫就是荫子,袭就是袭爵。
袭爵仅限于王侯,其他爵位不能世袭。荫子则是级别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就可以推荐子弟一人为官,所以又叫任子。
显然荫袭制度的受惠者是官二代。
张远自然不能放那些官二代进入太学,其实张远要不是因为没有子嗣也没有家族,他都快可以整个亲戚来当官了。
还有惠及富二代的,虽然商贾很低,但是这些帝王们还是想到了这些富人。
涉及到富人的选官制度叫做赀补。这个赀等同于资。
大汉的制度,身价不足十万不得为吏,不足五百万不得为官。本来想的是有钱人不会贪污,结果变成了有钱就可以当官。
还有贩卖爵位,这还不算过分,等汉武帝没钱了,这家伙就要开始一项伟大的制度,祸害中国两千年的制度,卖官。
因为各种各样的制度,大汉这才有十万官吏,这些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刘彻不缺官吏,缺的是能够当官为吏的人才。
十万官吏里面九成半都是庸碌无为之人,这些人刘彻能把他们放到匈奴边上去?能当到开辟的新疆土上面去?
功臣要酬劳,故有袭爵;高官要笼络,故有荫子;遭遇天灾或者开支太大,便只好赀补、卖官、鬻爵。
张远想的要给太学学子中通过考核的弄成大汉的储备官吏。
储备官是补郎,储备吏为补吏。
张远为什么要这个底气,因为这就是太学建成之后的制度,现在张远只不过把这个人数放大了很多很多倍。
要是没有张远,往后太学也会走考试的路子。
毕业考试成绩优异的入宫为郎,成绩合格的外放为吏。
大汉往后有四科取士。
德行,看道德品质;明经,看学术水平;明法,看法律知识;治剧,看执政能力。
张远想象的太学便依照这四科来进行,要是真的能够推行开来,形成庞大的规模,太学学子出身为官的占据大汉官吏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张远就认为自己创立的太学不比科举制度差。
想到这里,张远有些想念公孙弘了。
那老家伙之所以吃得开,便是因为这货在外人眼里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既懂政治又懂业务。
要是把公孙弘弄来当副手,绝对要比张远一个人撑着发展的快的多。
可是这老家伙现在估计看不上太学这一亩三分地了。
“诸位还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要是没有,今日就这样了,回去把我说的拟成章程送到我这里来。”
张远的目标太大,想的也太多,底下的官吏还需要消化消化,不过张远已经定下了大方向,至于细节就交给下面的人去办。
其实张远没有自己拟定章程规矩的原因,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拟定,也不知道怎么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官方语言。
这才开会把想法都说出来,让下面的人去做。
商丘成看起来还有意见,不过他看了别人一眼,见其他人都不说话于是就低下了头颅,跟着人群一起离开了。
下面的官吏都走了,吾丘寿王还有张远的学生颜异却留了下来。
“老师。”
颜异脸色有些异常,听完了张远的话后他一直都有些激动。
张远说了那么多也想了很多,感觉到有些累,便坐到了椅子上面。
“怎么了?”
“学生有些疑问,刚刚不方便当着外人面前说。”
手机阅读:http://m.81ks.cc/196839/
发表书评:http://www.81ks.cc/196839/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一百一十三章 商丘成)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八月与九月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