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1255再铸鼎>第667章 临安事变 九 转角

1273年,4月14日,14:00,临安。

林宇身边有一群身着经典红白蓝军服的海军陆战队员,不多,但他对他们的战力很有自信,布置好任务后,便把指挥交给了他们当中领头的罗八五中尉,自己继续去别的方向调兵遣将去了。

罗八五在海军中资历也算老了,是十三年前在崇明岛上入伍的四川籍水手,那时崇明岛甚至还不在东海国治下呢。不过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这么多年他也才混了个中尉。现在,他看着远处黑压压的敌军,不惧反喜——要是打退了他们,怎么也是件不小的功劳吧?停了好几年的军衔也可以动一动了。

所以,他当即就着城墙的走向规划起战术来。

临安城墙不是一次修成,而是借着地势多次扩建的结果,因此城墙的形状并非四四方方笔直的那种,而是多处弯折,有凹有凸,形成了复杂的线条。这样的构造对于东海军并不是很有利,因为他们的武器以射程见长,战场自然应该是越空旷越好。但真正的军人绝不能被客观条件的不如意打倒,罗八五稍看了一会儿,便对士兵们招呼道:“走,去前面的那处宽敞地列阵,阻击前面拐角处的敌军!”

他所指的“宽敞地”就在嘉会门东边不远处,这一段左有人马登城用的驰道,右有凸出城墙的马面,横向空间比起狭窄的城墙宽上不少,更适合用于布置火力输出点。

而这个宽敞地再东边几百米,便是外城东南城墙的拐角处。这个拐角处有一个水门,钱塘江的一个支流从这处水门流入城中,向北分成“大河”“小河”两条南北向的河流,为城中提供了重要的水源和物流通路。水门处既是控扼水源的要地,同时也是现在罗八五他们能打到的最远的地方了。

人少好指挥,罗八五随便一比划,就带人在“防线”上排好了队形。实际上就是一个密集的两行横阵而已,堪堪从马面一直延伸到了驰道。此时,宋军尚未到达水门,罗中尉趁机掏起望远镜观察起他们来。

这批宋军人数在一千以上,前后分了三段,看着应该是三个新军部。他们现在在城墙上行军,倒有点精锐气质,从城北一路走过来,还能保持住队形,很了不得了——话说回来,要是保持不了队形,在狭窄的城墙上根本也走不起速度来,早就自己撞一起了,能走过来的必然是有秩序的。

“还真是齐整啊。”罗八五在望远镜用刻度比照着宋军的身形,估量双方的距离,“好,就让你们齐齐整整地在一起……六百米,穿甲弹,预备——”

随着他的命令,列阵的陆战队员们轻松写意地从弹药袋取出一枚黑头铜壳弹,装进了真陨星步枪的枪膛内,然后举枪瞄准了前方。

这种子弹是新产品,相比普通铜壳弹,主要区别在于弹头材质大部分都是钢,只在边缘覆了一层铜以嵌入膛线,长径比更大,重量倒仍然是与铅弹相同的25g。这一来可以节省用铅,二来在击中重甲的时候可以更好的穿透。新研发的铜壳弹本来存量不多,但这次紧急行动也顾不上节省了,一股脑都带了来,所以他们有的是可以挥霍的。

黑头弹并不尽善尽美,有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是穿透力过于强了——这当然是问题,万一敌人没穿盔甲,反倒容易一枪两孔直接从肉里穿过去,没造成致命的伤害。现在林宇指定士兵们用这种穿甲弹,其实就是看中了这个缺陷——对面怎么说也是同胞,还是留点手,致伤而不致死吧。这或许有些假惺惺,但至少能让自己心安一点。

平台中段的前排士兵蹲了下来,与站立的后排共同形成了双重火力。但两翼由于有女墙挡住了视线,就不能这么玩了,只有前排站着瞄准,后排拿枪等着给他装填。

罗八五一个箭步蹿到了马面最外侧的女墙上,在风中站稳了身形,肉眼直视远方,等待宋军走出转角。

不过宋军倒没这么直着闯过来,而是在水门附近停了下来,先控制了这个战略要地,才派了一队兵继续向前试探。

看到他们如此谨慎,罗八五有些失望,他本准备先放几百宋军过来再以真陨星疾风暴雨的弹雨将他们击溃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摧毁他们的战斗意志。但就来这么几十人,可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啊……

他想了想,还是不甘心,于是转头对部下们说道:“停!改变策略,都别开枪!把标尺放下去,等二百米再瞄准,听口令按纪律开枪,不得滥射!”

士兵们一头雾水,但还是按照他的口令继续忍耐了下去。

宋军小队走过转角后,一开始走得小心翼翼,后来发现对面没开枪,才敢一路趋近。他们一直走到差不多二三百米的距离,发现东海军还没开枪,便各自取下火枪,开始装填起弹药来——

就在这时候,罗八五果断喊道:“开火!”

“砰砰砰……!”

陆战队员们先后扣响了扳机,28枚钢弹应声而发,一边旋转着一边朝前方的宋军激射过去。如果是传统的滑膛枪,这个距离只能说“勉强能中”,但对于已经多次改进甚至都用上了铜壳弹的真陨星来说,这个距离简直是“触手可及”。

虽然仍有几发打歪了,但造成的战果甚至还超过了子弹的数量。因为这些第一批到达的宋军都是没穿甲的轻装部队,穿甲弹在击中他们之后果然穿透了过去,再次撞在了后面的战友身上造成了二次伤害。实际上,后面那位可能


状态提示:第667章 临安事变 九 转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