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瑷认真的看着书信,不自觉的咬着下唇,这种蝴蝶效应,让他实在难以接受。
看着李世民的决定,李元瑷心底清楚,这是唯一的机会了。
如果此次没有攻取高句丽,少了驻跸山之战,那可就亏大发了。
无论如何都不能重蹈覆辙。
只是……
李元瑷突得心生无奈感觉,自己一个管后勤的,对于前线的战事当真是束手无策。
随即他又挠了挠脑壳,貌似自己在前线也干不了什么?
就凭自己看过本《三国演义》,在军略能玩过李世民、长孙无忌、李绩这样的大佬?
如果他们都搞不定,自己上去也不过凑数的。
看着信里的“当地降将预估,九月即可能入冬。御寒之物,当需尽快筹备,以安大局”,李元瑷眼中闪着丝丝炙热,自己能做的似乎只有把后勤弄好了,这一仗后勤才是关键。
棉衣,棉被!
李元瑷道:“其实棉衣,棉被很好筹措,这是定数。我大唐不至于凑不齐十多万套棉衣,棉被。这御寒,真正的关键是炭火。有炭有火,才能取暖。”
“炭火?”李治诧异道。
“是的!”李元瑷肃然的颔首道:“寒冬最难熬的是夜晚,尤其是大东北的寒冬,更加不是我们这些非本地人可以理解的。”
李元瑷在后世总是听说南方的冷是魔法伤害,北方的冷是物理伤害。来自北方的狼,在南方冻成了哈士奇。
说这话的那是没有真正体会过正北或者东北的冷。
尤其是大东北,李元瑷有过一次经验。
身处冬天的吉林,那冷的,洒水成冰真不是假话。
幸亏科技发达,家家户户皆有暖气,他龟缩在暖气里大门都不敢出。
他不知古代大东北的气候跟后世相比怎么样,但是就算如后世专家所言,唐朝全球气候处于温暖期,东北的温度也不是轻易可以抵抗的。
仅靠棉衣棉被是不可能熬过东北的寒冬的。
必须要有炭火。
李元瑷斩钉截铁的道:“没有炭火,即便征伐高句丽的兵士由北方府兵择优而选,亦抗不过东北的寒冷。”
李治深深的看着李元瑷道:“真是如此,那只能劝父皇退兵了。”
“为什么?”李元瑷神色微变。
李治道:“供应炭火,根本不符合实际。寻常炭火固然易得,可烧的太快,一节炭,支撑不了一个时辰。十万大军所需炭火,后勤根本支撑不住。你花费一月时间,将木炭送至前线,前线将士十日耗尽,后勤如何承受的起?”
李元瑷一脸古怪道:“不对啊,朝廷发放的木炭一节可以烧三日呢。”
李治几欲气绝,没有好气的道:“还真是‘何不食肉糜’,朝廷发给你的炭是白炭,是朝廷上贡之物。是用上等硬木以特殊手法烧制的木炭,用白炭为十万大军取暖?你何不选瑞炭更佳?瑞炭是西域进贡的木炭,以西域稀有硬木烧制,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
他顿了顿道:“何况白炭有致命弱点,极易受潮,东北湿冷,如何大批运送?”
李元瑷呆了呆,忽然一拍大腿道:“茶道炭,可以用茶道炭。”
李治惊讶道:“何为茶道炭?”
李元瑷笑道:“就是最高级的木炭之一,综合了白炭与黑炭的有点,取暖的神器。”
上辈子他去东北目的是收购柞木。
柞木国际称中国橡木,其木材比重大,质地坚硬、收缩大、强度高。颜色呈浅杏黄色,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变成褐红色木纹独特,纹理清晰美观,显得端庄沉稳、典雅古朴,非常适合制作家具与地板。
柞木遍布较为广泛,但真正好的柞木遍布东北,尤其是长白山、大小兴安岭最为。
当时与东北柞木商家交谈的时候,对方介绍柞木特点,特别提到了茶道炭。
柞木之所以贵,不只是用于制作家具,还能制茶道炭。
茶道炭属于黑炭,但它却有白炭的特点,耐烧火力旺且热量均匀,无污染、易点燃、耐潮等特点。
古代豪门大户以茶道炭待客是茶道的最高礼节。
即便是现代,保留茶道文化的日本也曾大量从东北求购茶道炭来满足国内需求。
李元瑷当时并不这么在意,商家这般介绍,不过是为了提高价格而已。
在他所处的时代,讲究实务,便捷。
即便是日本也只有一小部分保持古时繁杂的茶道,怎么可能需求那么大?
经李治说道这方面的常识,立刻想起了这段记忆。
制炭的方法很简单,一点都不难。
难在缺少木材。
前线大军所在的位置不就是位于长白山山脉?
长白山别的没有,柞木可多的是。
尤其是这个时代,长白山没经过大规模破坏,柞木不难找才是。
李治有些不明所以。
李元瑷忙道:“我曾翻阅过一本古籍,说太白山附近遍布一种叫做柞木的树。此树坚硬巨大,可制成木炭,兼顾白炭黑炭特性。我们不需要往前线运炭,只要招募制炭好手,在前线起窑就地砍伐柞木制炭,供大军所需即可。”
太白山就是长白山,只不过是在这个时代,叫做太白山而已。
李治有些无语的看着面前这个有点看不透的十六叔,明明开始连白炭黑炭都分不清楚,怎么一会儿就弄出一个茶道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