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青春校园>皇明天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背刺
意思,然后继续做事。

眼下,大明一切以对后金战事为先。

他现在领着勇字营,明年要领着腾骧左右卫、武骧左右卫卫军,他不能陷入朝堂的纷争中,耽误了万岁的大事。

“法办吧。”朱由检坐直了身子,点头说道。

孙传庭有些骇然的看着朱由检又低下头思考了很久,才有些犹豫的说道:“万岁,可否像晋王、代王那般,扔进诏狱暂时不管不问?等到国势稍缓,再做主张?”

“嗯?”

朱由检以为孙传庭进宫,就是为了自己法办这两个字,这一件件一桩桩事,听起来实在是太过骇人听闻了。

结果孙传庭居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而且是阻止他法办周奎的谏言来,实在是大大的出乎朱由检的预料之外。

他一直以为孙传庭是那种嫉恶如仇,极度刻板之人,结果自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孙传庭却反对了起来。

孙传庭俯首说道:“万岁,此时多事之秋,若是法办了周奎,勋戚定当人人自危,眼下归化城、义州大战在即,此时万岁若办了周奎,于战不利。”

“万岁,大明不能再输了。”

维稳。

孙传庭的理由很充分,马上就要打仗了,不管什么原因,作为勋戚的代表人物的周奎,眼下这得腰斩于市,那勋戚们的心思活泛起来,大明的情报一沓一沓的往外送,战场上稍微一个背刺,那局势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明的勋戚多数都在军中,在腾骧四卫尚未成军之事,这种事完全有可能发生。

朱由检点了点头,孙传庭说的有几分道理。

背刺这种行为,绝对可以左右战局。

在一片石之战中,李自成亲自率领大顺军,来到了山海关下,带着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和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劝降山海关的吴三桂。

吴三桂经过反复的权衡,最终给正在赶赴山海关来的多尔衮,写了一封信求援。

吴三桂投清的举动,其实并非偶然,也不是没有预兆。

李自成从西安都走到了北京城,拖拖拉拉,一路打一路招降,慢吞吞的走了很久。

吴三桂带着关宁军从宁远、锦州、山海关进京勤王,满打满算从山海关走到了丰润城,也就走了三百里路。

京师被攻陷,吴三桂直接返回了山海关。

因为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就在李自成的手中,李自成的条件也是极为丰厚的,一个辽宁王,差不多也廷议结束,在招降的过程中,李自成也将自己的条件摆了出来。

李自成在陕西作战之时,祖宽带领的关宁铁骑,跟李自成交战也长达十余年之久,李自成当然清楚关宁锦防线的重要性,对吴三桂的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比如征辽饷的具体款项等细节,进行了磋商。

在招降进展较为顺利的情况下,李自成主力和唐通所率的宣大卫军,全面向着一片石布防,那是清军来犯的方向。

多尔衮进逼山海关,离山海关两里处扎营,吴三桂率轻骑亲随数人,连夜出了山海关,至威远堡清军营垒,跪降于多尔衮。

多尔衮当即赐坐赐茶,面谕关门为第一功,封平西王,吴三桂谢恩之后,多尔衮按照满洲习俗为吴三桂剃头,随后将黄台吉女儿建宁公主,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

吴三桂彻底投清,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唐通所率领的宣大卫军,在一片石被两面夹击,大败而归。

清军这便入了关。

朱由检很同意孙传庭的想法,世界很现实,赢家通吃,输的人连呼吸都是错的。

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

“有理。但是朕有一虑,处理周奎人心思动,不法办周奎,这些个勋戚,就能为我大明尽能竭力了吗?伯雅,你觉得如何?”朱由检问出了自己内心的疑问。

不处理周奎,大明的勋戚就会为大明的朝廷效力吗?

杀鸡儆猴,岂不更妙?

和李自成兵败一片石的并非牛金星等嫡系,而是唐通。

唐通本是大明宣化总兵、密云总兵,大顺军到了,唐通降了大顺,清军到了,唐通又降了清军。

还有骆养性骆家,世代掌管锦衣卫,这可是上十二卫之首,掌管午门班直的军队,在清军入关的时候,骆养性怎么选择?骆家怎么选择?

大顺来了投大顺,鞑清来了投鞑清,左右不过是换个主子罢了。

一片石之战的败北,不能仅仅归咎于吴三桂的背刺。

是李自成对朝中大臣的品行实在是心里没谱,同时对清军的战力严重低估,这种低估在军事行动是极其致命的疏漏,料敌从宽,是兵家第一戒训。

对清军入关助战和吴三桂联手的可能,毫无准备,这种疏忽,是一片石之战败北的主因,吴三桂的背刺,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而且在攻破北京城之后,李自成也陷入了胜利者怪圈。

在一片凯歌之声中,滋生出了轻敌冒进的思想,这种骄傲轻敌的思想,导致李自成去山海关,连牛金星都没带,自己带着六万人,以为山海关也可以和大同、宣府那般,传檄而定。

而李自成的大顺军高达百万之众,却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广等地,甚至还和张献忠对垒。

这种分散的做法,导致李自成匆匆赶往一片石之时,只调动了六万人,还留下了嫡系牛金星等人驻守京师。

这种种行径,似乎也代表着大顺的朝廷,认为明清之战,已经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九章 背刺--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