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青春校园>大燕公子>第四章 战略(中)

刚才姬康所说的辽地乃笼中之鸟,也是有感而发。

在姬康的前世,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均已北方修筑的长城为边界。

陷入观念、地理、以及认识等方面的欠缺,总认为关外之地,是不毛之地。

在宋朝以前的朝代,也就是秦、汉、魏、隋、唐等朝代,对于辽地还算是重视的。为此,多次出兵关外。隋朝也因为三征高丽,国力大损,乃至亡国。

但对于辽地,也没有如现在的燕国一样,去精心培育、发展。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这块地方是块宝地,以及对于中原王朝的意义。

自宋代以来,就更糟糕透了,因为燕云十六州,被北方游牧民族给拿走了。

西部的党项族,也建立了西夏。

自秦、汉、唐等几个朝代,中原王国费劲千辛万苦的努力,所打通的丝绸之路,乃至西域都护府和北域都护府,全部沦陷。

自此,中原门户顿开。

尤其是在当时冷兵器的时代,宋朝因北部和西部的沦陷,缺少了极为强大的战略物资——战马,军队的机动性和战力大打折扣。

自此,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王国,居高临下,不断侵袭宋朝。

而宋朝的统治者和即得利益者们,靠着半部《论语》,就开始治理起华夏,简直迂腐到了极致。帝王乃至朝堂的士大夫们,对于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将士们,更是轻视到了极点。

在这种情况下,宋朝更没有雄心去收复,北部和西部这些沦陷的地方,在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辽、金、蒙等王国的打击下,疆土不断萎缩。

最后宋朝居然跑到南方,划江而治,偏于江南,直至而亡。

当然,这在姬康前世的“砖家学者”眼中,是民族融合的必然之路。

元朝灭亡之后,明朝建立。

关外和辽地,自此,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版图。

但明朝在东北这个地方,采取了“以夷治夷”的方针,最后把满清这个“怪胎”给培育出来了。明朝末期,经过“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大败,自此放弃了对东北的统治。

明朝在锦州,也就是现在姬康辖属的辽西郡徒河县,修筑起坚城,抵抗了满清几十年。后终因锦州守将吴三桂投降满清,而使满清入关,改朝换代。

民国时期,东北沦陷。倭寇自东北而下,整个华夏民族到了亡国亡种的最关键时刻,致使华夏整整打了十四年的“抗倭战争”,损失巨大。

在姬康前世的那个朝代,太祖大军与前朝大军在关外进行了大会战,史称“辽沈会战”。

结果,太祖大军率先占领了辽西郡的徒河县(锦州),将前朝几十万大军堵在了东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自后,太祖的百万大军,从东北南下,横扫中原,一直打到了最南端的海南宝岛,完成了中原统一。

由此可见,东北对于中原王朝的中原性,尤其是辽西郡。

可以这么说,东北存,则华夏存;东北亡,则华夏亡。

想到前世中,发生在历史中的种种情况,再看着面前墙上挂着的巨大辽地地图,姬康不由得感慨万千。

没有顾及在坐的四位先生,对旁边侍候的一个侍从道:“给我拿笔墨来。”

“诺。”这个侍从忙答应道。

待这个侍从把笔墨拿来后,在四位先生的注视下。

姬康用漂亮的行书,用周朝通用也是目前辽地通用的“雅语”字体,在这幅制做还算精良的辽地堪舆地图侧面写道:“辽地存,则华夏存;辽地亡,则华夏亡。”

写完这十四个字后,姬康郑重地在后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姬康。后面又加上了一行小字,于武成王十三年设辽南、汉城两郡后题。

剧辛、邹衍、鲁仲连、苏代四位老先生,见到姬康题写的这两行字后,都低头沉思起来。

过了一会,都明白过来,一起站起,对姬康躬身道:“公子,吾等受教了。此幅地图,有公子亲笔题写这段话,已成国宝,当永世流传。”

姬康听罢四位先生的话后,回身一躬,深深回礼。

偏殿内,姬康在继续阐述着,自己对辽地将来的战略。

“海军不但要探明周边靠海几郡的状况,另外,要沿兴东郡黑河和松花江的入海口,探明我辽地内陆黑河郡、辽北郡、兴安郡大河、大江的水上通道。”

“如此,我辽地所有的九郡,除陆路外,又通过大河、大江以及大海,重新建立起了一条联系的通道。”

剧辛、邹衍、鲁仲连、苏代四人相互看看,都点了点头。

在姬康的前世,东北三省,除辽省有海路外,黑省和吉省都是陆地的省份,经济发展缓慢。

为什么呢?因为几条大江的入海口被外族给占领了,没有海上通道,你发展肯定没沿海省份和城市快。

但此时,这些入海口的地方,都已回到了中原王国的版图之内,在姬康的下辖之地。这样就可以建立一条完整循环的海上通道,姬康内心感到非常的欣慰。

姬康的手点向了东面的倭国列岛,这个时候的倭岛还没真正的统一,《汉书》中“……倭人,分百余国。”是此时倭岛真正的写照。

姬康的声音,响彻在剧辛等四位先生的耳边:“倭岛目前是分百余国,我辽地现在没时间、也没有过多的精力的去关注倭岛,就等以后再说吧!”

接着,年轻君侯的手,点向了齐国北部、辽东郡南部的海面,点了点汉城郡涉罗


状态提示:第四章 战略(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