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放眼望去,那人坐在后排倒数第二桌,一个毫不起眼的位置上。
待看清楚是谁后,有人不厚道地笑出声,连学习委员、班长他们都回答不上来了,那位转学生居然敢举手抢答?上个学期就是因为她进校园黑名榜,六班差点成为初二年级的笑柄,唉。
宋余举手后,同桌沈蜜也为她捏了一把汗:“宋余,你在干嘛?搞不好会被班任罚的!”老何向来严厉,对她们这些拉后腿的更是不留面子,每次发作业本都是猛批一顿,再好好和他们讲解错题。
宋余当然知道沈蜜是在关心她,朝对方扯开一抹神秘的笑,“没事,我不是想改变吗,这正好是一个机会。”
沈蜜:“……我的天!”无法理解。
机会不是这样创造的,机会是循序渐进。
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实践起来还是有区别的。
沈蜜双手合十,作默哀状。
老何也挺意外宋余会举手,刚得知这学生身份特殊,鞭挞也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
踟蹰了一番,老何板着脸提问:“宋余同学,既然举手了,那你站起来回答吧。”顿了顿,又说:“如果回答不出来也没关系,回去好好翻阅课外读物,依然会有所长进。”
这话里话外,都是在给宋余找台阶下。
那是女神周泱泱的孩子哪,总得给个面子不是。
宋余从容站起来,忽略掉众人隐含嘲笑的眼光,努力回想起上中文课时导师侃侃而谈起这首《春日》的场景。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的就是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在泗水曲阜,而此地在宋朝南渡时早就被金人侵占,作者朱熹一生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孔子讲学的地方游春吟赏,所以,诗中的‘泗水’暗指的应该是孔门,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宋余当时犹记得导师讲到这里时,停顿了许久,他的眸光里似乎多了一丝异色。
而老何见她停下来了,遂鼓励她,“宋余同学,请继续说下去。”
宋余从遥远的回忆中回过神,继续说出这首诗的寓意,“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春风所到之处,万物苏醒,春暖花开的时候,正是国泰民安之时。我讲完了,谢谢。”
这是她记忆里对《春日》印象,至于当年导师为什么会挑选这首简单易懂的朱熹的诗,她现在才从老何深邃的眸光中读懂了,所谓的圣人之道,是在普通人眼中的超凡脱俗,是彻底摆脱了人性的束缚。
老何花了半辈子,当了半辈子的教师,他已经无法再改变自己的人生,但希望用尽毕生所学把在座的每一位送向远方,那远方,有诗和春天,老何是希望他的学生们能明辨是非,择良木而栖,为伟大的祖国做贡献。
他们都是朴实善良的人民教师!
通过这首《春日》,宋余对老何的想法彻底改变了,她想争取一下,当六班的语文科代表。
老何也想不到他出的难题,居然是由一位从不看好的差生嘴里说出来,心里震惊了一秒钟,“宋余同学的回答,正确!”说完带头鼓了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