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青春校园>大明皇弟>第三十二章漫道久在樊笼里

弘治二十一年三月初五,北京紫禁城。

随着鸿胪寺官一声洪亮的“退朝”,早朝结束。弘治皇帝起驾离去,各经筵官,从委以知经筵事的英国公张懋,阁臣刘健,被委以同知经筵事的阁臣李东阳、谢迁,侍班的公侯和大九卿,以及负责展书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纷纷整理衣冠,从本班走出,依序排成一队,随驾而行。

圣驾向南过金水桥,转而向东。各关挺立于桥北,面南凝视。直到驾舆进入左顺中门,方井然有序地走过金水桥。

当皇帝驾临文华殿时,各官已于左顺门南门以西,排成两行,相向而立。皇帝在御坐坐定,内侍唱道:“官人们进来。”于是,门外侍者一声声传唱,文华门开启,各官徐徐北进,由两门进殿。开讲经筵就要在这里进行。

文华殿位置在奉天殿东北,远比不上三大殿的恢弘规制,但精巧典雅,却胜过它殿。经筵仪式定在这里进行,甚是适宜。

殿中设一御龙屏,正面朝南。御屏前中央设御座,弘治皇帝朱祐樘已经坐在那里了,不过今天殿中还多了一个人,御座下设一锦凳,坐着太子朱厚照。

御屏两侧各立着一只镀金铜鹤,东西相向。鹤嘴衔着蜡烛般粗细的龙涎香,为外国所贡。皇帝进殿前,香已点燃一个时辰,青烟袅袅,芬芳阵阵,沁人心肺。

御座东偏南,设有御案,御座南偏东,设有讲案。按规矩,“四书”置东侧,经史置西侧。讲官撰写的讲章也置于册内。

司礼太监分两班走近御案,稍北,立两排内侍,为首者各举雁翅,其次者各执瓜。

带刀入职勋戚一员,立于东壁,诸大汉将军手持金瓜,分两排侍立。所谓大汉将军,是以锦衣卫为核心的御前亲军军士。

所以锦衣卫又被人们戏称为“武翰林”。这是指各种典礼中大汉将军有机会贴近皇帝而言,不是指锦衣卫还有其他的许多功能。

作为正式的、隆重的仪制,上述人员在经筵中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而经筵的主角不是他们,是知经筵、同知经筵、值经筵、侍班、展书等大小臣僚,又主要是相关的文职官员。

他们入殿后,相向排成两排。站在东班首席的是知经筵事的勋臣张懋,次席是同知经筵事的大学士李东阳。站在西班首席的是知经筵事的大学士刘健,次席是同知经筵事的大学士谢迁。其他官员分列其后。

殿的南侧,面对御座,从东到西分别站立着几名御史、给事中,他们的职责是监督经筵中有无失仪之处,与经筵本身并无关。

气氛是庄重的,又是和谐的。这里既有君臣的关系,又有师生的关系。在场的大臣,大部分都经历过这种大场面。但今天却显得格外的兴奋,兴奋中夹杂着紧张。因为今天多了一个人,那就是十七岁的太子殿下第一次参加经筵开讲。

鸿胪寺和锦衣卫各有一名堂官负责经筵的进程。鸿胪寺堂官,或寺卿,或少卿。锦衣卫堂官,或指挥使,或指挥同知。具体操作的是鸿胪寺只有从九品的鸣赞或序班。

各官员排序就位,鸿胪寺鸣赞唱道“起案!”对鸣赞官的要求就是声音洪亮,口齿清楚。

两名序班将偏东的御案举至御座前方,另两员序班将讲案举至御案的正前方。对序班的要求是体格健壮,相貌端正。如果鸣赞和序班不符合要求,就会被在场的御史、给事中弹劾。

搬动御案的两名序班不允许太接近皇帝,将有两名太监接手将御案搬动到御座前合适的地方。

鸣赞唱道:“进讲!”

李东阳从东班出列,谢迁从西班出列,走到讲案南侧,于讲案有些距离,面对皇帝并排而立。

鸣赞唱道:“鞠躬,叩头!”

两个人行礼如仪。

鸣赞唱道:“展书!”

东班、西班各走出一名负责展书的翰林院官,跪至御案前。东班展书官将御案东侧的“四书”翻到要讲的篇章,西班展书官将御案西侧的经史翻到要讲的篇章。

接下来,讲官开始讲书。

……

李东阳跨前两步,奏道:“臣李东阳讲《大学》首章。”

讲经筵,首先要讲解字义,让皇帝能读懂。接着,要讲解内容,同时,要结合时政,对皇帝有所规劝。

李东阳首先讲解书名。“大学是古代帝王教育人的地方,好比似现在的国子监。这本书是孔子遗留下来的,专门记录古代帝王教育人的方法,故此称为《大学》。”

稍稍停顿片刻,见朱祐樘微微颔首,便开始讲正文。

“′大学之道`:指大学里所要传授的修己治人的道理。古时,人生八岁,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人子弟,要入小学。小学所传授者,乃洒扫、应对、进退之事,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要他们初步懂得做人的道理。

长至十五岁,这些道理学通了,要进一步学做人的道理,以便修己治人,便要入大学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入大学,只有天子之长子、众子,公卿大夫之嫡子,以及庶民之中的俊秀者,方有资格。何为修己治人的道理呢?”

李东阳扫了一眼讲章,又抬头看了一眼皇帝和太子,见他们端坐不动,听得认真。便抖擞精神,继续讲了下去:

“在明明德:这是第一条,明德者,天所赋予人好的品德,如明镜一般。但人的气禀有时昏浊,如明镜有时被灰尘遮掩的一般。镜子被灰尘遮掩,便视物不清。


状态提示:第三十二章漫道久在樊笼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