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选猜测小朝廷必不长久,心灰意冷之下辞官北归,隐居田园,优游林下,以五柳先生自况。
其时,李洛已经占据江南,自称唐王。种种举措大得百姓民心,有一统南国的实力,可钱选并没有投唐。
原因很简单,他是均田令的利益受损者,他是士绅大户。
钱家虽然不是豪强劣绅,并没有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可也是妥妥的大田主,不是那种耕读传家的寒士。
所谓寒士之家,一般也就是几十亩甚至十几亩土地,靠着耕读立业,并没有完全脱产。
可钱家有良田数千亩,佃农上百户。均田令一下,钱家被没收九成田产!
这还是钱选乖乖配合了。要是不配合甚至举兵顽抗的,比如吴兴第一豪族沈家,早就身死族灭,族人最好的结局就是为奴。
按照唐国的《均田令》,大户人家,最多只能保留三百亩田地,除非你有爵位有封田。不然,就算当了宰相,没有爵位在身也不能超过三百亩。
这么算,他几千亩田,最后只剩下三百亩,可不就是被没收九成?
所以,利益受到如此损害,钱选当然不会投奔唐廷。
很多士绅在唐军的武力下屈服,从大地主变成小地主,心中深恨唐廷,深恨李洛,不少人发誓永不仕唐。
但钱选此人终究格局不俗。他虽然心疼家族损失巨大,却也知道站在天下的角度,这是正确的,是救世良方,是变法惊雷。
李洛敢冒着得罪天下士绅的风险这么干,那是为了黎民百姓,乃是尧舜之举。
自高宗南渡以来,权贵豪强兼并土地之风越演越烈,最后导致小民纷纷失地沦为佃农,竟然达到十农九佃的地步。
不光是良田沃土,就是山林水泽,也都被兼并霸占。以至于小民门前明明是山林,却要绕远道去外地砍柴,在门前的湖泊河流种植菱藕,都要向湖主河主交租。
以至于朝廷入不敷出,小民生计艰难。贾似道推行公田法改革时弊,也全都走了样。
元廷占了南方,局势更加恶化,小民连佃农都难做了,竟是沦为农奴。
以钱选的眼界,他知道土地兼并已经到了非推倒重来不足以解决的地步。要不然,数十年之内,必有黄巾黄巢之流,揭竿而起,天下大乱。
这也是钱选为何认为“圣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的原因。
向钱选这样出身大户,利益受损,却因为心怀天下而决定入唐的开明士大夫,民间还有不少。
这些人和钱选一样,经过思考和观望之后,纷纷动身前往江陵。
别说南方,就是北方士子,想要南下投唐的也大有人才。奈何身在元统区,无法南来。
…………
江陵唐宫,光政殿。
今日是逢三一次的常朝。光政殿内,身穿常服的朝臣,正在山呼朝拜。
“圣上金安!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句话,已经成为写进制度的朝贺之辞。按照规矩,朝臣奏章,必须称呼“皇帝陛下”。朝堂之上,可以称呼陛下或圣上。
大唐并不避讳,洛字宁字都可以用。可要是私下对皇帝皇后直呼其名,或者直书帝后全名,那就是大不敬之罪。
私下提到皇帝皇后,必须用尊称,必要时还要向北拱手。
李洛此时没有再穿戴衮服冠冕,而是一身龙凤呈祥的蓝色常服,头戴白玉帽正的黑纱云纹无翅幞头,腰间九节白玉带,显得精神抖擞,干练利落。
按照初步完善的《大唐舆服礼制》,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用帽正。五到四品用白银帽正,三品和二品用青玉,只有一品及以上才能用白玉帽正。
三品以上才能用玉带,还只能用三节的。而九节玉带,只有帝后能用。
坐在李洛左侧的皇后崔秀宁,也穿着常服,没有戴凤冠,而是露着云髻,缀着蓝宝石头饰,眉间印了一朵梅花钿,显得既高贵典雅,又妩媚秀丽。
李洛长期在外,主持朝会的都是崔秀宁这个摄政王后。甚至崔秀宁临朝听政的次数比李洛多的多。不过因为唐风开明,她是听政而不垂帘。
只是,崔秀宁已经半年没有临朝了,这次突然再次临朝,老人们毫不奇怪,新加入唐国的官员却有些惊愕。
“诸卿平身。”李洛双手虚扶一下。
“谢皇帝陛下!”三府九部十二寺(司)的官员一起平身,昭穆有序的正坐在蒲团上,笏牌都倒持怀中。
御史台的值班御史郎中,各出来两人,来到两侧廊柱下的书案前坐下。他们是维持大殿礼仪的。要是谁衣冠不整,交头接耳,或者打盹,就会被记下来弹劾。
司录寺卿马致远,亲自抽调两个录事郎中,当庭准备记录。
司录寺,是唐廷新设的衙门,属于中央十二寺(司)之一。这个衙门,不但是官史档案部门,也是秘书部门,相当于后世的档案局兼秘书处或办公厅。。
“诸衙司当庭奏事!”侍立在丹墀下的中官常侍康西喊道。
康西是唐宫四大中官常侍之一,官职是“御前奉事中官常侍”,就是传话筒和打杂的。
唐宫朝议,从来不会说什么“有事奏事,无事退朝”。而是,必须要有事上奏。
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大臣,要是三天都没有事奏,那还正常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