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明末之再造天朝>194.大战开锣
领的土地。如果兴汉军占领辽南的事情传开了,对朝廷的威信会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到时候大家一定会说:你看,这大明的朝堂是要有多无能、多**才会连兴汉军这样的小势力都比不上。人家好歹还抢回了辽南,大明连京师都快保不住了。

而如果朝廷刚刚收编兴汉军,辽南又丢了,朝廷的脸面也会有点挂不住的。所以陈新甲才会刻意在旅顺停留,确认这方面的消息。

“陈大人请放心,兴汉军一定可以守住辽南。要不这样吧,我安排您去南关那边看看,反正来回也就三天,您看过后自然就明白了。”凡是对于兴汉军是否能够守住辽南有异议的,崔永建都会安排他去南关工地看一看,效果非常好。

陈新甲正有此打算,顺水推舟的就上了前往南关的马车。

这次的马车没有轮子,换上了大大的雪橇。如今旅顺到南关的路还没有修好,时间上来不及。好在辽南的冬天从来不缺雪,雪橇自然成了最好的运输工具。

说实话,比起在水泥路上行驶,雪橇还要更舒适一些,就是速度要慢不少。

一路走走停停,歇息了几次,在沿途的驿站换了几次马匹,陈新甲等人在第二天终于来到了南关工地。

听说这个南关工地还是兴汉军在夺取辽南后才开始建设的,时间前后加起来也不过三个月左右。但是呈现在陈新甲面前的是一道巍峨雄壮,一眼望不到头的城墙。

这次陪同陈新甲视察南关的是王大海,自从崔永建接手辽南的政事之后,王大海基本就驻扎在南关了。

南关这里不但有大量的军队,还有数量更多的民夫。南关的工程并没有结束,只是主体已经有了模样,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旦春暖花开,这些民夫还要继续施工,争取在鞑子来到之前将南关修建得更加牢固一些。

辽南的冬天不适合室外活动,除了军队还在坚持训练,绝大多数人都窝在新建的营房里过冬。

这里的冬天时间非常漫长,兴汉军绝对不会让他们就这样闲着在炕上吹牛打屁。既然室外不适宜活动,那就做一些室内可以做的事情。

学习与做工成了南关工地上民夫们的日常生活。

学习的范围很广,有扫盲的,也有专业技术的讲座。扫盲班是所有人都要参加的,至于能够学到多少就要看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热情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多或少可以学到一些东西的。

专业的技术讲座范围就很广了,也非常灵活。不但有兴汉军这边的教员来讲课,民夫里面那些有技术、有经验的人也会拉上来讲一讲。

这些学习班有讲种地的、有讲打铁的、有讲木匠的、有讲捕鱼的,还有讲放牧、织布、绣花,甚至怎么相牲口,怎么捕猎等都有,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各自的学习班,学习知识、交流经验。

这样的课程非常受大家欢迎,在大冬天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交流学习也是难得的享受。也许大家的水平都有限,讲不出什么大的道理来,但是相互交流总会有所促进。而且这些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生活中都可以用得到,是非常实用的。

至于工作,兴汉军专门安排了一些适合室内生产的活计分发给个人。绝大多数都是做衣服,这个是最适合家里做的。不光女人们要做,男人也是要做的。不会做衣服,不会针线也不要紧,兴汉军的制衣方式和外界不同,是把衣服分成很多小件来做,总有一个是你可以做的。

还有像打铁、木工、硝制皮革、做鞋,可以做的工作还是挺多的,也可以创造一些产值。等这种模式得到推广和应用,将是辽南民众冬天过冬的常态。

反正现在粮食和住房都是由兴汉军提供的,生存没有任何压力,何况做这些东西还有工钱可以拿,做的越多拿的越多,大家也非常热情。

所以呈现在陈新甲等大明官员眼前的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丝毫没有受到寒冷冬天的影响。

对于王大海这个鲁若麟的绝对心腹,兴汉军中的二把手,陈新甲还是很重视的。

二十多岁的王大海看着年轻,但是这几年也锻炼出了一股气质,看起来就比较沉稳干练。以前的王大海哪怕是面对登州卫的一个千户都会战战兢兢,但是现在的王大海即使眼前站着的是大明朝的三品大员、兵部侍郎,已经可以用很平常的心态去面对了。

面对陈新甲,王大海绝口不提与收编相关的任何话题。每当陈新甲旁敲侧击的询问他关于归顺朝廷的想法时,从来都是一句话:“我听大都督的,他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让陈新甲无从下手。

好在除了这个,其他的事情王大海还是非常配合的。不但带着陈新甲一行从头到尾将整个南关看了一遍,对于陈新甲想要看看军队和民夫的想法也没有拒绝。

对于这个事情王大海是有着自己的判断的。

兴汉军强大的真正原因绝对不是什么装备和技术,而是兴汉军的整个体制。

大明掌握的技术和钱财也不少,也没见他们把它转化为实力。即使让陈新甲他们看了,一样的东西拿回去都会变样,何况他们最多只能看到一些皮毛。

这么冷的天,兴汉军的士兵们还在训练,让陈新甲很是有些惊讶。

要知道大明的士兵一个月能操练个三五次就算不错的了,能够操练个上十次就算是精锐了。日日操练的绝对是强军,以前的戚家军就是这样的,


状态提示:194.大战开锣--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