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我本初唐>三百四十六章粮

远行船队运来粮食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样,从泉州港传遍江南道,这一下原先待价而沽的粮商们彻底慌了

原来还指望着青黄不接的时候发一笔来着呢,结果没发成今年这粮价简直难以预测。

要是往年丰年,粮价怎么着也得便宜一半左右,可是今年不是你粮商想便宜一半

那边皇家商号弄出了一个什么保护价收购,不管你往年多少钱,今年一律斗米三十六钱,童叟无欺只要你送来就成

刚开始时候粮商还想看商号笑话,谁知道这商号一点儿没有停手的意思,送来多少要多少

后来听说这粮食都是销往江南东道和靺鞨还有高昌、吐蕃、多吉的,只有一少部分归了官仓,这群粮商这才慌了神

一个个咬着牙想要往上收,而皇家商号也适时的收了手,而且发出话来斗米三十六钱,若是粮商们敢压价,直接送官仓,官仓依旧斗米三十六钱收

这一下农户们就抖起来了,你不要你不要送官仓粮商们咬牙切齿的按照斗米三十六钱收了上来

这眼看着春播了,虽说官仓有些粮食,可是根本就不够商队以及江南东道吃的

要知道江南东道可不是什么产粮食的地方,除了山就是河,剩下点儿平地还都是盐碱地,每到大潮,海水倒灌,除了芦苇什么都不长

穷山恶水,说的就是这地方

你看你长安侯虽然让世家吃了一个亏,可是世家绝对不会把粮食那么便宜卖给你

尤其还是整个江南东道人吃马喂的,他们可能会给你几千担,但是想让他们便宜卖给你那是不可能

在后世你是多买有个批发价,能便宜点儿,可是在唐初可不一样,多了反倒加价了

若是零买斗米三十六钱,你若是上万担的买反倒要给人家涨价,涨价不算,若是私下买卖,官府还会来调查

所有的粮商都在手攥着粮食准备看程鸿和长安那位的笑话,这粮食眼看就要不够了,粮商们心里清楚着呢。

就官仓那点儿粮食,也就够平常救急用,这粮食还是不能动的,万一哪里起了战事,或者需要赈灾,都是要从这粮食里出的

而民间的粮食,供应大唐内民众还可以,若是想像去年那样又是西突厥又是高昌各国的各种换,那是绝对不够的

现在有人已经悄悄放出话来了,准备斗米四十五钱收购粮食,可是粮商没有一个出头的,一副誓要报高价收粮之仇的样子

而长孙涣这里也挠头了,这眼看着过了年,商队都准备出行了,虽说高昌那边粮食可以等到下次麦收,可是多吉和靺鞨那里等不了啊

放出话收粮,这商又不卖了官仓的粮食又不敢动,本来想写信给程鸿请教一下吧,可惜程鸿还出海了

好好的你出什么海啊,这架子都是你拉起来的,保护价收粮也是你定的,结果现在商队没粮了,你还出海了

侯四虽然带回的粮食不多,可是经过侯四的描述,可以肯定,那个叫占城的地方不缺粮食而且还超级便宜

就这一个消息,得到消息的江南士族连忙把消息送到各处,凡是自己手下的粮商,立刻把粮食抛售了,还等什么啊

若是等程鸿的船队都回来,别的地方不说,这江南道的粮食,那是程鸿想让它什么价钱就什么价钱

粮价低了他可以收,粮价高了他还能从占城拉回来卖你怎么和他扳价钱

长安城一夜之间,长孙涣的边贸司,三三两两的开始有来卖粮食的了而且价钱还都很公道,绝对没有奸商抬价

长孙涣还纳闷呢怎么这才几天的功夫这就换了一个嘴脸难道这商觉悟忽然提高了吗

直到去泉州拉盐的船队回来,听他们说才知道,原来程鸿不声不响的从一个叫占城的地方换回了好多的稻米便宜的和白捡一样

长孙涣本来还想压价来着,可是到晚上长孙无忌把长孙涣叫到房中,特意嘱咐他:“就按照拟定好的价钱收,不必降价”

长孙涣虽然不解,可是依然照办

其实这话不是长孙无忌说的,而是李二特意嘱咐的,毕竟以后从乡村收粮食,卖到城里粮店的事还要这群粮商去办呢

怎么着也不能往死路上逼他们再说了,各大粮商后面的人都是世家,虽说压价收粮食能让他们吃个亏,可是长远来看,还是互利互惠的好

没看江南东道自从顾家倒下,其余七家为了封程鸿的嘴,一路上那政令那叫一个畅通

以前程鸿的命令也就在泉州,建个泉州城连山越的谈殿都设计着抓回来当劳力了

这还不算,若是没有阿史那一族那一族的人被忽悠到这里,这泉州城到现在都不一定建设成,更别说泉州港和各种工厂了

可是现在程鸿一声令下想修一条泉州到汀州的水泥路,来的人愣是吃的程鸿的存粮都不够了

若不是世家帮忙给买来了不少的粮食,程鸿这边非出事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不怪人家五姓七望谁面子也不给,人家自身有本事,不管是写史书的还是治世的,都得找人家,你敢随随便便得罪人家吗

所以这件事双方人心照不宣,就这么和解了,你在农家斗米三十六钱收的,我这里和长安米价一样,斗米四十五钱

虽说你们没亏,可是储存了一冬多少要掉点儿分量,在加上人力物力的,也就闹个白忙可是至少我不让你砸手里算照顾你了吧

而泉州这边拉粮食的船已经陆陆续续的回来了,李恪见状立刻下令专门为粮


状态提示:三百四十六章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