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少年杯酒意气长>第二五五章 差点笑出声(端午安康~)

在突破了楚军又一次纠缠之后,李放突然觉得浑身一轻,发现周围再无楚军阻拦的痕迹了。

谨防楚军有诈,李放并没有放松警惕的意思,而是向四周又以斥候为触手,探出了很远。

等到这些触手带着楚军的确已经消失的消息回来,李放终于松了口气,知道在付出了巨大伤亡后,为主军开路的工作总算及时完成了。

在扶苏严令催促下,李放几乎没有如何考虑控制伤亡的问题,在将进军速度提到极限之后,所付出的代价令人心惊。

看着如今伤兵满营的前锋,李放只能希望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向留城方向派出探子,最好摸到城里看看。”难得有了喘息空闲,李放却没有选择立刻坐下休息,中军就在身后半天之内,若是被后面的扶苏追上了,这脸哪里放。

“再派人向中军发送消息,就说楚军的阻碍突然没了。”

最后,为了防止被伤兵拖慢进度,李放命令在给他们留下少数补给之后将其留在了营地中等待中军。

毕竟只距离了半日,轻伤的士卒们凭借着还算牢固的营寨,同样能够起到固守待援的作用。

一切安顿好之后,李放又将注意力放到了他们改变后的目的地上。

留城。

此地在后世是以张良与刘邦的初见之地而闻名天下,张良此后的封号留侯同样是得名于此。

有趣的是,留城的封地是张良特意求来的。

据汉书张良传记载:“汉六年,高祖以三万户封良,良不敢受,自愿封留足也,乃封良为留侯。”

或许,张良是想以此来唤起刘邦对于初见的美好记忆。

兵临留城的命令是昨日才传到李放军中的,他们这才知道扶苏将用兵的地点从彭城北移到了另一座虽不及彭城的战略位置重要,却依然是一座大城的留城。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扶苏用兵谨慎,想要提前掐断彭城四周的支援。

然而这个解释同样很牵强。

因为楚国的支援更有可能来的方向当然是靠近楚国腹地的南边,攻打留城的作用还远不如攻打南边的蓟城来得有道理。

不过正如之前所说,军令如山,即便对扶苏的用意如何揣度,也由不得李放的执行有半点折扣。

稍稍喘匀了气,将甲胄整备清楚,李放又当先上马点兵,“左部骑军随我来”

不同于两国混编的右部骑军,左部的骑军都是李放亲自带来的北军嫡系,也就是邯郸流言中所说的“李家私军”。

虽然不可否认昭军骑士的战力或许稍稍强些,但李放仍然觉得还是自家子弟用着顺手,而且前路已通,全军轻骑的左部当然更适合做快速探路的斥候工作。

“昭骑上马”

就在李放走后不久,得到了消息的嬴显也立刻指挥着扶苏指派给他用来支援李放的昭国骑军上马整备,显然打着不让李放专美于前的意思。

被李放明显的偏袒而心有不满的昭骑自然立刻依令上马,短短片刻便集结完毕。

李放的族弟李珦是在族兄率军先走后留守的副指挥,此时正在安排进军线路,眼看军中的骚乱,立刻大惊失色。

李放已经带了半数骑兵离开,若是嬴显再带走另外一半,前锋就将陷入缺乏机动兵力的被动局面。

若此时受到楚军规模骑兵的骚扰,几乎只剩了步卒的前军恐怕立时就会迎来极大的危险。

然而就连李放都指挥不太动的嬴显哪里会将一个区区军司马的恳请放在心上,论上下尊卑,嬴显还未卸任的黑骑统领之职可比李放的都尉还要高上半级,哪里是他一个小小的军司马能够节制的。

李放想要甩脱他嬴显将速下留城的功绩全部包圆了,哪里有这等好事。

嬴显心中冷笑,丝毫不理会李珦的大呼小叫,招呼着同样没拿赵人指挥当盘菜的骄兵们绝尘而去,只将咬牙切齿的李珦与他的赵军抛在了身后的烟尘中。

李放与嬴显前后脚出发不久,扶苏就收到了李放报来的消息,立刻意识到加快速度的时候到了。

楚军的包围网被破,项燕用不了多久就会反应过来,联军的突然转向并非因为是企图绕过楚军斥候的权宜之计,而是真的将兵锋转向了留城。

即使因为扶苏将计就计地对楚军斥候同样选择了以伤换伤的针锋相对,导致楚军斥候的损伤远高于联军方面,楚军紧急加派的斥候军还未到位,项燕如今比起扶苏对战局的情报把控恐怕更为艰难。

但能够瞒过这样一位宿将多久,扶苏仍旧没有丝毫把握。

那么此时还在彭城之下守株待兔的楚军用不了多久就会同样向留城进发。

留给扶苏攻占留城的时间大概不会超过七日。

扣去行军的两日时间,攻城的时日就会被压缩到五日之内,这点时间想要攻占一座防御力量齐备,且对战事已经有了预警的坚城,并非是一件易事。

值得庆幸的就是,如今楚军方面对联军的判断依然还停留在彭城战略上,并未有察觉到扶苏已经将目光对准了战圈之外的留城。

另外对扶苏有利的一点就是留城,以及它周边地域的地理位置。

留城位于齐、楚、魏三国之间,由于其土地肥沃,历来便多受三国拉扯占据,城头经常如走马灯一般轮流挂起三国的旗帜。

因此留城人很少有肯为了某国坚守到底的意志。

即便如今城守自然是楚人,但为了控制留城,城守的僚属必然多是留


状态提示:第二五五章 差点笑出声(端午安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