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大明庶吉士>第19章皇帝回京

一夜雪国。

早上睁眼一看,屋顶地面皆是厚厚的雪层,屋檐上还挂着一串串的冰柱。院子里两棵树上厚厚的积雪,压的树枝都变了型。

站在门口看着眼前的一片白,沈秋发愣了,这个时代不像后世有铲雪车除雪,而路面经过一夜的堆积,都被大雪覆盖。城内尚且如此,城外更不用说了。

既然不利于远行,沈秋就去了一趟杂耍班。他们如今正处于搬家前收拾东西的阶段,上午收拾东西加排练,下午开始去预约好的人家搭台子表演,虽然忙碌,但是人人面露喜色。

沈秋在那里其实也帮不上什么忙,反而有种碍手碍脚的感觉。也就只是看了几眼就去原先居住的院子,看看那些老友如何了。

罗峰先生去了国子监,黄佐还是在屋子里温习书卷。因为这回有了确确实实的消息,前两天皇帝大驾就已经进入北直隶界,就这几天法驾就要回京了。

看着黄佐这么认真的温习书卷,沈秋很想告诉他,正德皇帝回来就得挂,三五个月怕是廷试不了,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然而这话又怎么能说的出口呢?

第二天一大早,巷子里就有公家人敲锣打鼓的呼啸而过。

就来干了一件事,通知说明天皇帝大驾回京,在京各色人等要穿的喜庆一点,上街去迎接。

迎接,沈秋是肯定不去的,一个快死掉的人没啥好看。关键去了也看不到,这个时候的正德应该是已经落水生病,压根就不可能抛头露面,去了就是白跪不少时间。

也得益于这件事,昨天并没有融化多少的积雪,如今已经被人为开始清理。所有皇帝必经之处都安排人清扫。

街上到处都是三大营与在京边军的士兵扛着工具扫雪,五城兵马司、顺天府捕快、以及京城里其他十二卫内卫亲军的兵士今天街上都能看的到。听说就连留守的锦衣卫都出动了不少。

正德十五年末。

皇帝回京的銮驾在旷野白雪辉映下,于下午跨过护城河,自正阳门进入北京内城。一路上锦衣卫封道,旌旗招展,扈从文武官员数千人,凯旋而归。

据前去看热闹的两位“便宜爹”回来说,总算是见识了皇家气度,可惜就是没看到皇帝本人。

两天后沈秋才如愿以偿的前往城外小二所说的李家窑。

因取土挖出来的残垣断壁,很容易让人认出此地。两座小山之间,十几栋房屋,七八座窑洞。

每家的院子里都有用防水的棕垫盖起来小方堆,从被掀起的一角,沈秋能看出来其中都是一些烧制完成的瓷器。

沈秋先在几户人家外盘桓一圈,如同最初找杂耍班一样。对于那种订单多生意兴隆的窑户,沈秋需要先过滤掉。

所以沈秋最后选择了一家院子里堆满了待售瓷器的窑户。

瓷器就是商品,堆积如山已经能反应出销售不佳的现实。

而这一家的堆积如山的瓷器,也绝不可能是按订单生产出来的待运送商品。原因很简单,他家的房屋是这么多家里最残破不堪的。

但凡有钱谁有愿意居破屋呢?

沈秋刚刚走进院子就引起主人的注意。

主人是夫妇两人,三十多岁年纪,长相普通的不能再普通,身边还围着两名小男孩。

男主人第一时间迎上前来,询问沈秋来意。

沈秋也不墨迹,直接告诉对方自己需要租用一座烧瓷器用的窑洞。

初听对方明显不愿意,虽说瓷器销路并不好,终究一家人还能靠着这手艺过过日子。窑洞若是租出去情况可能就不一般了。

眼见对方一脸的不情愿,沈秋知道怎么打动对方,将对方所有的顾虑与不安全感,变成安全感就可以了。

沈秋告诉对方,自己的使用频率目前不会太高,并且他们可以照常使用。等于说是将闲暇时间出租给自己使用,如果将来需要经常使用,会和他们重新商定价格。

窑主夫妇互看了一眼,就点头同意。不过在这之前,他们还需要带沈秋去看一眼窑洞的实际情况。

窑洞所在地,据主家也就七八百米远的距离。窑洞外摆放杂乱,随地可见黏土堆与半成品的陶坯。

窑洞外的附属建筑,证明了这座窑洞曾经历过岁月的风吹雨打。隐隐能从残存的气势看出这座窑洞当年也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大窑。

一路上男主人神情飞扬,滔滔不绝的介绍祖上荣光也证实了这一点。往往没落以后,人们在诉说起昔日风光时,心情总是无比激动与兴奋。让人感觉这些事情就像昨天发生在他们身上一样。

其实沈秋对窑洞并不懂,但是粗略的看了一圈之后,沈秋总体还是满意。烧制瓷器的温度足以融化沙子。

沈秋深深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让人实实在在的帮你,你就要给对方足够的报酬。

沈秋付出的租金从对方喜笑颜开的脸上就能看出来,他们很开心。就是沈秋赚到第一桶金,那二十两白银,沈秋一直没舍得用,用的都是后面殷小满送过来的分红。

如今沈秋是不太缺钱的,除了殷小满后期的分红外,还有沈南给他的生活费。当然林安安手中还有五千两银子,不过除非是要大规模生产,否则沈秋不会动用那些钱。

窑洞租好后,沈秋就是原料的选择。玻璃的制造说来简单,而且很早就被发明出来,差不多此时的西方世界,玻璃基本上已经开始普及了,不过技术还处在保密阶段。

好在北京离海边不


状态提示:第19章皇帝回京--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