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大明庶吉士>第3章眼下的困境

之后几天,沈秋虽然时不时有让另外几人无法理解的言辞。

总体来说,还算应对得宜,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他自己面对的局面差不多捋清楚了。

如今是正德十五年十月初。

二月这群进士们通过会试,留下来等待三月廷试。结果明武宗正德皇帝南巡未归,所以只能延期到他回来为止,毕竟天子门生,天子不在算哪门子门生啊!

沈秋清晰的记得,明武宗崩于正德十六年,就是他从南京返回后不久。接下来就是武宗无嗣,迎立嘉靖皇帝,在之后不久就是大礼议。

想到这里沈秋倒吸一口凉气,大礼议,这可是中明以后大事件啊,和他孙子万历的国本之争一样影响深远啊。

读明史时,沈秋有很明显的感觉,大礼议后整个明朝的官场风气大变,而且不少优秀官员废弃不用。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首辅杨廷和的长子,杨慎。他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那首被放在《三国演义》开头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是被后人反复传诵。

而自己身边这几人身份沈秋也搞清楚了,当初跳下水救自己的人叫黄佐,字才伯,广东香山人。

伸手摸自己额头的那位,姓蒋名诏。南直隶苏州人。

另一位姓侯名廷训,字孟学。浙江温州蒲岐人,与沈秋是同省进士。

门口喊住沈秋的那位老儒,姓张,字秉用,号罗峰。同样也是温州府人。

其中罗峰先生最传奇,年轻中举。之后七次赴京会试,全部名落孙山。正德十五年这一科终于是会试及第。此时的这位罗峰先生已经四十六岁,所以面对沈秋这种年少际遇,才多了那些感慨。

多少人穷极一生求而不得,少年人却不珍惜,旁观者怎么能不心痛?

他们五人全部都是因为来回路远,而客栈费用太高,全部选择了在这寸土寸金的京城合租了一座四合院。

原本以为这样就能撑到正德皇帝回京,谁知皇帝还没有玩够,根本不想回来。

几人钱袋老早就已经余额不足,这些日子每个人都在想法设法赚钱。

同吃同喝的只有他们四个年青人,罗峰先生并没有参与,毕竟人家年纪是他们爸爸辈了。一起讨论下礼记诗文还可以,喝酒玩乐,那根本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毕竟身体已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这一年的京城算是很有意思,算命先生的摊位旁边多了准进士们摊位——代写书信。

不少准进士们还加入了私教大军,去给那些朝廷官员的子侄们授课,传授些经验与技巧。

罗峰先生更是厉害的很,直接被请到国子监,给学员们授课讲礼记。毕竟罗峰先生已经拥有很充足的授课经验,在老家他就有一个固定授课点,学员还不少。

——

大清早。

“好消息,好消息……”

沈秋刚刚醒过来,黄佐就急匆匆的跑了进来,完全没有三十岁人该有的稳当劲。

“黄兄什么好消息,这么激动。”沈秋问道。

“宁王押解到通州了。”

“这有什么好高兴的?”

“怎么不该高兴?宁王押到京师,皇上必然近期回宫,自然是好事。”

一想还真是,正德一旦回来就能抽时间廷试,走完这个过场,无论是选择直接当官,还是入翰林深造,那都是吃皇粮有工资,怎么都比现在强。

沈秋记得宁王之乱是王阳明为首平定,而且功劳还被武宗给剥夺。

毕竟威武大将军镇国公大军刚刚出发,你王阳明就直接将宁王擒拿,你可知道皇帝为了培养这么一个大反贼花了多少心思?

皇帝这些年各种纵容,结果就是给你王阳明铺路?正德皇帝是贪玩,但是并不傻。宁王一次次的要求恢复护卫,一次次的越界行事,一次次的收纳亡命徒,一次次的四处收刮充实府库。

满朝文武皆知宁王欲反,而独皇帝心大不知?

不是,纵观正德皇帝的一生,从始至终都是想成为太祖、成祖那样有极盛武功的皇帝。

装傻纵容一个宁王,有什么难的?所以后来王守仁不受待见也是正常事。

“黄兄,是谁押解宁王来的?”

“我哪里知道,应该是锦衣卫吧。”

沈秋原本还以为可能是王守仁,那他还有机会见一见这位心学大师,如今看来这次是没希望。

武宗具体去世时间沈秋不记得,毕竟明史也就看过一遍,不可能记得那么详细。但是有一点很清楚,正德这位仁兄回来路上落水,到北京不久后就挂了。

现在跑去安陆巴结嘉靖也来不及,要是错过这次廷试那可亏的更大。

要知道有明一代,自正统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而翰林选用进士标准中,除了学识之外,还有一条就是要年轻人。

总不能选个四五十岁的人再去翰林院进修几年吧,短命点的也许三年学业没完成就挂了。因此还是培养年轻人划算,而沈秋是这科会试中最年轻的一位,他这几位朋友也个个年纪比他大。

黄佐三十岁,蒋、侯二人也分别是二十六和二十九,罗峰先生更是已经四十六岁。

在几人看来,名列三甲沈秋没太大希望,但是选入翰林院,成为一名庶吉士的希望非常大。

沈秋这几天适应新环境之余,想的最多就是搞钱搞钱。嘉靖的官不好当,搞不好什么时候就滚回老家去了。

可一时半会还真不知道做什么赚钱。


状态提示:第3章眼下的困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