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三年。
正月。
六十四岁(虚岁)的张方平解除尚书省的职务改知陈州。张方平当年对苏轼、苏辙兄弟有举荐之恩。兄弟二人听闻其要离京外任,特意选了苏轼休息的日子相约去其家中拜访。
张方平热情招待二人。三人在茶室品了会儿茶,张方平捋着花白的胡须感慨道:“当年咱们在益州初见,你们年岁尚小,如今皆妻儿在堂,老夫也老喽!”
苏轼笑道:“是啊,日子过得真快,一晃竟十五年过去了。”
张方平关心道:“开封府诸事繁多,子瞻干得可顺当?”
苏轼答道:“刚开始有些不适应,最近已渐渐得心应手,多谢大人关心。”
张方平点点头,道:“那就好。”说完看了眼一旁的苏辙,道,“子由何时去河南府上任?”
苏辙低着头,不知如何开口,犹豫许久才说道:“我……我不太想去。”
张方平道:“之前你在制置三司条例司的事,我听子瞻说过,能够离京也算远离是非之地,如今你已耽误了四个月,早点去上任吧,免得官家怪罪。”
苏辙道:“推官负责刑狱,难免要按新法执行,我……我实在不想再接触和新法有关的任何事宜。”
张方平叹了口气,道:“在条例司的五个月对你来说如此煎熬,不想再触及新法的心情老夫可以理解……”他捋着花白的胡须思忖许久,道,“不如……你随我去陈州吧。”
苏辙震惊道:“陈州?”
张方平点点头,道:“我明日启奏官家改辟你为陈州教授。你学识渊博,去那儿也算物尽其用。”教授,宋朝学官名。宋朝各州县设置教授一职,负责当地学校的教学、考试等诸事。
苏轼听后大喜,对苏辙道:“如此甚好,每天接触学生你也能少些烦心事。”然后起身对张方平躬身行了一礼,道,“那就有劳大人为子由张罗此事了!”
张方平摆摆手,道:“小事一桩。”
苏辙拱手道:“多谢大人劳心,只是……官家会同意吗?”
张方平道:“如今百官所呈奏章都经王介甫过目,百官所奏事宜皆由王介甫参与决断。王介甫既厌恶于你,你又想远离朝政,他何乐而不为呢?你回家抓紧收拾下行囊,我们下周启程。”(王安石,字介甫)
苏辙感激不尽,躬身拜谢张方平。
三人闲聊许久,苏轼、苏辙拜别张方平,离开了张家。两人漫步在街道上,苏轼喜中含悲,对苏辙道:“此次离京,不知你我何时才能相见。”
苏辙伤感道:“我也不想离开兄长,只是……”
苏轼见弟弟面容哀伤,用力拍了下他的背,笑道:“我就是随口说说,你能去陈州是好事儿啊!如今弟妹又有了身孕,你有三个孩子要养,能去陈州做教授,一来有俸禄可以维持生计,二来也可远离新法之事,一举两得,不正和你意吗?”
苏辙点点头,道:“是啊。”
苏辙回到家中,将自己要去陈州之事告诉史萱苒。史萱苒道:“那真要感谢张大人了。我们何时启程?”
苏辙道:“下周。”
史萱苒吃惊道:“这么急?”
苏辙点点头,道:“张大人本来就打算出发了,不能因为我改变行程。我们这几天尽快将家中物品归置一下,带不走的尽数处理掉,轻装上阵。”
史萱苒道:“好,我尽快去弄。”
苏辙拉着史萱苒的手,道:“你有孕在身,不易操劳,家中之事就交给我吧,你只需从旁协助就行。”
史萱苒点点头,开心地笑了起来。
另一边,王闰之见苏轼回来时面带喜色,但喜色中又感觉似乎夹杂着别的情绪,不由关心道:“去张大人家发生什么事吗?”
苏轼道:“张大人准备带子由去陈州。”
“陈州?”
苏轼点点头,道:“子由一直不愿去河南府做推官,张大人准备启奏官家改辟其为陈州教授。”
王闰之虽不太懂官场之事,但因苏轼做开封府推官,所以对推官的事略有了解。因苏迈在听学,所以对教授一职也有耳闻。她想了下,道:“教授好像比不上推官。”
苏轼叹了口气,道:“是啊,但是总好过子由辞官归隐吧。我和子由从小衣食无忧,务农之事别说他了,我都不会,回乡种田不过是一句玩笑话罢了。如今去陈州做教授,也算生计有望,毕竟他还有弟妹和三个孩子要养。”说到此再度叹了口气,道,“去做教授也是无奈之举,子由嘴上不说,心里肯定不好受。”
王闰之道:“那他同意了吗?”
苏轼点点头,道:“不同意也得同意啊,他无路可走了。对了,最近子由为了节约开支,辞去了家中除厨子、杨金蝉、小柔以外的全部家仆。弟妹有孕在身,厨子又要采买、做饭,苏辙的乳母杨金蝉年迈除了帮忙照顾下苏迟、苏适,别的基本不干,所以处理家当、收拾行囊之事只怕子由和小柔二人忙不过来,你安排些家仆过去帮个忙吧。”
王闰之点点头,道:“家事交给我,你尽可放心。”
苏轼道:“你做事我向来放心,这几年辛苦你了。”
王闰之笑道:“夫妻之间何谈辛苦,开封府不比馆阁,事务繁多,你最近可要注意身体,别累着了。”
苏轼道:“没事,现在已经适应了。相比于馆阁的清闲,我更喜欢开封府的工作,起码能为民造福,也算学有所用。”说完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