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轼语>第163章孤山寺拜访

孤山寺位于孤山之上。孤山因位于西湖里、外湖之间,因周围其他山脉互不相连,故名曰“孤山”。马车缓缓行进着,苏轼看着车窗外西湖之上云海翻滚,不远处亭台楼阁与青山相互映衬若隐若现,不由感叹道:“这几天忙于衙门之事,一直没顾得上来西湖转转,此地景致确实不错啊!”

阿忠道:“您在这儿要待三年呢,来日方长,总会有时间转的。”

苏轼道:“等下次休息吧,带闰之和孩子们过来转转。”

马车穿过西湖外湖,缓缓停在孤山脚下。苏轼下了车,命阿忠将马车寄放山下,两人步行上山。此地山林幽邃,鸟雀齐鸣,蜿蜒曲折的山路一侧溪水潺潺,清澈见底,石缝间不时有鱼儿出没,屈指可数。苏轼环顾山景,感叹道:“此地仿若世外桃源,沿途之景更是美不胜收。怪不得前朝白乐天来此附近诗兴大发,作诗一首。”

阿忠好奇道:“他作何诗。”

苏轼吟诵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字乐天)

阿忠道:“虽然不太懂,但是听起来还不错。”

苏轼笑道:“确实不错。”

两人走了许久,终于抵达孤山寺门口。寺中人烟稀少,四下寂寥,不远处一名僧人正在扫地。苏轼上前行了一礼,询问道:“请问惠勤大师可在寺中?”

一般人来此都是上香祈福,很少寻人。那僧人见苏轼指名道姓,想必是惠勤的故人,问道:“施主是?”

苏轼道:“在下苏子瞻,是欧阳公的学生,特奉恩师之命前来拜访大师。”

僧人道:“原来是欧阳施主的学生,请随我来。”

苏轼道:“那就有劳了。”

僧人带领苏轼、阿忠来到一处禅房门口,轻敲房门,道:“师父,欧阳施主的学生苏子瞻前来拜访。”

屋内传来一声回应:“进来吧。”

僧人推开房门,请二位入内。苏轼轻声走进禅房,只见房内两名僧人正坐于蒲团之上打坐。其中一名僧人睁开眼睛,指了下一旁的蒲团,道:“二位施主请坐。”

苏轼、阿忠盘腿而坐。

那僧人打量了下苏轼,道:“贫僧惠勤,以前常听欧阳公夸赞你,今日一见果然气质不俗。”

苏轼笑道:“大师过誉了。”然后看了眼惠勤身边的僧人,道,“敢问大师法号?”

那人回应道:“贫僧惠思。”

苏轼行了一礼,对惠勤道:“恩师如今身在颍州,因年迈体衰,不便远行。如今恰逢在下调任杭州,特代恩师前来拜访。”

惠勤道:“之前我与欧阳公书信往来,他多次提及身体每况愈下,想要致仕,如今能在颍州安享晚年也算遂了他的心愿。他近来身体可有好转?”

苏轼道:“还是那样吧,吃药调理着。”

惠勤道:“那就好。刚才听你说你调任杭州,可是通判一职?”

苏轼想着惠勤身处山中,消息闭塞,如何得知自己担任通判,不由询问道:“正是。可是恩师告诉你的?”

惠勤摇摇头道:“贫僧乃出家之人,不问世事,与你恩师欧阳公书信往来只聊聊些禅理或互赠诗赋,偶尔提及你,其他朝事不曾提及。前段时间,有位施主因生活艰难,心中烦躁,找贫僧解惑,闲谈中她无意中提及通判一直没来上任,担心此官来后生活更不如前。贫僧对其开导一二,并推荐了些静心的佛经给她。所以猜测这位迟迟未到的通判就是你。”

苏轼笑道:“途中绕道拜访了下恩师,所以有些耽搁。”

惠勤道:“欧阳公时常夸奖你,想必你这次来杭州定能造福一方,乃万民之幸。”

苏轼道:“为官一任,当为民分忧。在下官小,谈不上万民之幸,但凡事自当尽力而为。”

惠勤、惠思对视一眼,满意地点点头。二人是寺中有名的诗僧,久闻苏轼诗赋之才,如今难得与其相遇,便畅聊起诗赋来。闲谈中两人发现苏轼不仅对诗赋擅长,更对佛法颇有研究,于是三人从诗赋又延伸到了佛法禅理。中午,苏轼随惠勤、惠思在寺中用了些斋饭,回到禅房继续闲聊。三人越聊越投机,深感相见甚晚。

阿忠虽然从小在苏家长大,耳濡目染识些字,但对于诗赋及佛法禅理实在没兴趣,坐在一边打盹。等他再次醒来时见窗外光线黯淡,虽然未日暮黄昏,但看苏轼与二位僧人聊得兴起,只怕一时半会儿结束不了。他纠结许久,站起身来走到苏轼身边,低声道:“官人,我们该回家了!”

苏轼看了眼窗外天色,道:“没事,还早呢,我再聊会儿!”

阿忠无奈地摇摇头,只得催促道:“您走之前不是答应夫人早点回去吗?就算现在走,到家也很晚了,还是走吧……实在不行,您改天再来也成啊!”

苏轼意犹未尽地结束聊天,起身拱手道:“那我就先走了,改日再来拜访二位。”

惠勤、惠思起身相送。

苏轼、阿忠离开孤山寺沿着来时山路缓缓而下,途中不时回望山中美景,此时雾气上涌,周围林木之中一片朦胧之感,宛若仙境。苏轼心情大好,一路哼着小曲下山而去。

两人回到家中已天黑,王闰之见苏轼玩了一天笑容满面的回来,开心道:“看来今天没白去。”

苏轼道:“是啊,怪不得恩师与那


状态提示:第163章孤山寺拜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