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初唐闲公子>013章和弦和声
什么鸟用,唐志自己也是个穷**丝,没有经济实力给慧君投资电影。

三年相濡以沫,结果却是各奔东西,慧君去了北京作北漂,唐志进了一个机械厂作车工,从此两人相忘于江湖。唐志突发奇想,如果她穿越到大唐来,可能比自己混得开吧?因为穿越剧演多了,大家也聊过穿越的问题,和那些花痴女一样,她喜欢的也是“霸道王爷爱上我”一类的脑残剧。

有一次慧君拍拍唐志的肩膀,“小李子,你要和我一起穿越,我就把你阉了,让你作太监服侍我!”当时硬逼着他做了一天的太监,那三年的同居生活是唐志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现在看来学的那些理科知识都好像没多大用处,倒是文学和音乐能派上大用场。在辉煌的大唐盛世,工匠和商人的地位一样低下,都是不能参加科举的,这是儒家文化的最大的缺陷。

唐志也只是把乐曲的主旋律搞出来,配乐之类的还要和吴老商量。说起来大唐的音乐和乐器还是很少,比西方的交响乐远远不如。震旦古典音乐几千年来,不知道和声、和弦的概念。不管二胡、笛子,多少种乐器,基本就是齐奏,大家全奏同一个旋律,就算有差别,也不过京胡声音细些,低音二胡声音粗些。很难找到两种乐器,你拉5,他拉3,拉不一样的音高。更没有一种乐器,右手弹主旋律,左手弹和弦。

全世界除了西方,还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发明出和声概念。《大英百科全书》记载:“世界上有许多音乐(如中国和印度的深奥音乐)是‘非和声’的。西方概念的和声有近一千年的历史。”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和声并非简单地发出两种音高这么简单,而是一定要符合数学规律的几个声音配合在一起才和谐。而且还要用到物理,即声学。虽然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数学也都很发达,但真正把数学和物理研究到极致的,非西方莫属。

以数学方式来探究音乐美的第一人,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恰好跟中国的老子、印度的释迦佛差不多同时代)。他是一个神秘学派的领袖,他们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黄金分割。

公元前525年左右的一天早上,毕达哥拉斯在克罗顿城的街上行走。路过一家铁匠铺时,数学家无意中听到了铁匠打铁发出的声音。那是一种铿锵有力,节奏鲜明的和谐之声。很快,他被这种声音所吸引,并沉迷其中。

通过比较不同重量的铁锤击打声,毕达哥拉斯发现,音质与锤重有关,铁锤的重量越大,声音就高,震动速度也快;铁锤的重量越小,声音就低,震动的速度相对也要慢一些。由此,毕达哥拉斯测定出了各种音调的数学关系。

然而,毕达哥拉斯并不满足于此。从铁匠铺回到家里后,他又找出琴弦,继续进行实验。果不其然,他发现不同音高的弦长之间也有数学比例关系。

由此,毕达哥拉斯得出一个结论,和谐的音乐乃是一种数的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所组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是音乐形成的主要原因。后世所用的和弦,正是在这种“和谐音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此发展出了“奥尔加农”复音,从复调发展到和弦,由此产生了“和声学”,和声理论才一步步完善起来。最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更是数学与音乐的完美组合。而和声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音乐的表现力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提高,西方音乐与东方音乐最大的区别正在于此。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道出了艺术家对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理解。“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是说音乐虽然在时间流动中不停地演奏着,但它的内部却有着严谨的结构和形式美。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一句无数哲人极力推崇德、雨果、贝多芬都曾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意思是说,如果使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从音乐中或说从乐谱中便可以看到诸如严格数学化的比例、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以及乐曲形式同建筑结构的联系。

建筑是造型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但是两者的艺术规律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有严格的、精密而和谐的数理结构。都能给人以感官的美感。

中国古典哲学似乎从最初就与西方的这种思维方式不一样,西方重分析,东方重整体,西方重视对宇宙物质世界表象的探究,而东方重视对宇宙世界本质的探究。最终现代分析科学得到大发展,而中国的整体科学停滞不前。

西方人无论玩音乐还是美术,都喜欢引入数理概念,比如美术的透视、解剖、色彩冷暖对比,光对色的反射折射,等等,从而产生出无数流派。中国古典则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存,中国古典哲学带有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

现在唐志考虑是不是把西方交响乐搞出来?想想还是算了,那玩意儿不是唐志这半吊子能搞掂的,不过一些西方乐器倒是可以弄出来,比如铜管、木管、打击乐。以前唐志给一家军乐厂做过推销员,那些乐器的技术参数还是记得的,交响乐团不说,军乐团倒是可以搞出来玩玩。

还有吉他,琵琶和吉他很像,但是大都弹单弦,最多加一个轮指,没有和弦一说。吉他就不同了,和弦、分解


状态提示:013章和弦和声--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