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馆是一栋装饰艳丽的三层建筑,门上挂着两个高大的灯笼,匾额上“潇湘馆”三个鎏金大字气势非凡。大厅的燕如姑娘见唐志进门,摇摆着娇柔的身躯,堆起抚媚的微笑迎上来:“九郎来了,前些日子听说九郎摔下马,可把奴家担心死了。菩萨保佑,几天不见小郎君越发显得俊俏了。今天想请小娟姑娘陪酒?”
燕如梳一个涵烟笼雾灵蛇髻,插一支珍珠紥就斜飞凤簪饰,虽是不多几件,而珠光宝气晔晔照人。燕如的身份是大堂经理,整个大厅都在她的掌控维持之下,主要职责是调动大堂的气氛,让客人宾至如归,同时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一般人可干不了这个活。
小娟是潇湘馆的清倌,长得千娇百媚、仪态万千,嗓子哀怨婉转,动人心魄,把唐志的魂儿都勾走了。只是她性子冷傲,一般人瞧不上眼,唐志的前身也是个贱骨头,越是对他冷淡他就越来劲,花钱无数,竟然连小手也没摸到。
“不用了。”唐志摆摆手,“我到三楼去,你让四娘和乐师吴先生过来一下,我有正事要谈。”
燕如点头应承,发现今天唐志与以往不同,也没往心里去。找四娘?大概潇湘馆生意太冷清,唐九郎也有点着急了。
唐志带着张浩在三楼一个包厢坐下,这里是他们几个纨绔专用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安排客人。潇湘馆大厅的设计和其他地方都不一样,别处都是进门一个大厅,对面一个楼梯通向二楼、三楼,这里的楼梯都是在两边,前面一个大舞台,大厅摆了不少桌子,倒很像后世的戏园子。
据说大楼在设计的时候就是仿造拂菻(拜占庭)的戏剧院,所以成了现在这幅模样,居高临下,确实少了很多气氛。现在舞台上一个姑娘在弹琵琶唱小曲,旁边几个乐师伴奏。唐志仔细听了一会儿,唱的好像是一首诗歌,这个时候“词”这种长短句还没有盛行。
在古代“伎”和“妓”是不同的,伎是技术、技巧的意思,古代将那些从事乐舞职业的艺人称为“伎”,只是“伎”重伎艺,不分男女,有伎艺人、伎乐师。后世日本还有歌舞伎。伎艺可以理解为文艺工作者,歌星舞星;青楼为剧院、歌舞厅,高级会所。
只有娼妓是卖身的,歌妓舞妓卖艺不卖身的俗称为清倌人,如果两者都做的又叫红倌人。事实上在唐宋甚至元明时期,青楼都是风雅场所,直到清朝青楼才被等同于窑子了。而青楼的清官人都是青楼的主角,靠其名气吸金。那么意味着青楼很多时候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随便什么人都能见到青楼名角的,除了大把花钱,还要有才气,这样青楼才不会掉价。
青楼作为一个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而唐宋时期,文人雅士把逛青楼作为一种风雅,导致很多诗词作品源于青楼。他们与青楼名妓关系密切,甚至惺惺相惜,彼此相依,相互欣赏。
唐高祖设教坊,隶属太常寺,专门管理雅乐以外的乐舞百戏。设在长安的两个官方的“教坊”,是在普通人民中间传播这种“上流社会”音乐风气的主要机构。其中一个教坊专门从事歌唱,而另一个教坊则专门从事舞蹈。
教坊里的那些天才的乐工、歌伎以及舞伎的社会地位与“官伎”——最高贵的一种艺伎——的社会地位很相似,她们被训练来演唱非正式的音乐,供人享乐。新音乐首先从教坊的乐人那里传播到那些独立的高级妓女当中,再由此传入下层娼妓中,最后通过市井放荡浮华少年,融进唐朝文化的洪流之中。
这些从事演唱流行音乐的美女们潜心钻研最新的曲调,为原来受到欢迎的曲调填写轻快明艳的歌词。像《放鹰乐》、《泛龙舟》、《破南蛮》、《绿头鸭》以及其他一些流行的曲调,都是属于她们演唱的乐曲。她们演唱的乐曲在朝野上下备受赞赏
随着大唐征服之地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异域音乐也进入大唐,特别是一些民间歌手和云游诗人,他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歌和舞蹈,深深地扎根在长安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形成另外一股最炫民族风。
因为唐朝的时候私人开办的青楼大发展,急需大量的伎乐人才,教坊培养出的弟子太少,所以很多青楼开始自己培养,潇湘楼馆也买了不少童男童女。
唐志等了很长时间才等到顾四娘和吴老头。这段时间顾四娘的心情很糟糕,这帮小子根本不懂行,也敢盘下这栋大楼。馆里的生意不好,隔三差五来骚扰,今天这唐九郎也来了,四娘不胜其烦。不过没办法,谁叫他们是股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