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仙侠修真>造化大仙>第108章远走
黄芪知道,至少妖族和水族的隐患没有了。

接下来,就真的只有一统神州,结束这持续了几百年的战争,混四海为一。

接下来的三年,神州大地很是平静,不论是明廷、鲁国还是蒙元,都在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恢复民生。

三国之间呈现出一种不往来,不战争,不和谈的现象,仿佛彼此不存在似的。

不过,私底下,三国之间的贸易却呈现爆发性的增长,特别是粮食贸易,从明廷输往鲁国、蒙元的粮食,每日以万石计。

也籍由贸易,明廷的探子得以深入两国的各处地方,建立了不少联系站点,不过,也只是收集一般性的情报,因为这两国的士绅,对明廷始终是敌视的。

尤其是这几年,明廷实行的政策,始终是打击士绅,打击土地兼并,鼓励工商和贸易,开科取士以实学而不是儒学,这都与北方的士绅观念大相径庭。

所谓实学,就是他们对明廷学问的称呼,即实用之学的意思,包括所谓的财经、律法、数学、工程等等都是极端注重实用,而对理论等东西,完全不在意,更不用说微言大义了。

可是他们也不能支持鲁国和蒙元,二者一个是异族,以前有入主天下之象时还能有点气象,可是如今败退到幽燕地区和北地,却越发混乱,制度混乱,胡人肆掠,就连忽必烈自身也有难以为继的迹象了。

而鲁国,他们原本抱有很大期望的国度,既然李檀以鲁为国号应当尊重儒学,复兴先圣之说,可是实际上,他们核心之中,有太多白莲教徒,到处传播歪理邪说,蛊惑人心。

这下,他们更不知所措,只能一面闭门读书,一面暗地里做一些准备,以防止某一日战争爆发,他们还是被当成炮灰,驱赶上战场。

于是,去往西辽的人士和船只多了起来,尤其是那些汉臣去了一趟西辽,有些又返回神州呼朋唤友,要去那里再度教化蛮夷,化夷为夏。

对这些,明廷不但不干涉,反而暗地里给了许多方便,比如提供船只、港口等方便这些人远航。

青岛港,又一大支船队准备出发了,这一船队总共有九艘大船,装满了各种物资,是太原王家带着周围十多家小家族准备远迁的物资。

太原王家,是山西地区大豪和大儒,自前宋开始,在太原已经扎根几百年了,即使经历宋、金、蒙元、鲁国,仍然屹立不倒。

可是近两年,他们看到明廷的作为,知道不久之后,天下终将一统,而他们家这种阡陌连田,良田千顷的大家族是重点打击对象。

如果是以往改朝换代也就算了,最多最初几十年憋屈一点,丢出去许多产业保存元气,只要家族子弟能进入朝堂,迟早这些东西还是他们的,甚至能得到更多。

但是明廷的政策却不但是要打击豪强,还要抑制儒学,更致命的是,明廷在推进大规模的教育,一旦人人能识字,他们不能垄断当地做官的途径,恐怕这种衰落就是永久的。

所以这一次,他们纠结了附近数十家豪族,一同去往西辽闯荡一番。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去西辽考察了数年,对西辽的情况已经了解的颇深了。

虽然在西辽,辰漏观的《辰漏经》同样影响颇深,特别是西辽最精锐的天瑞军,几乎是陈天一手打造出来的军队,方方面面都有陈天的影响。

可是他们有信心扭转这种影响,他们也不是不能接受《辰漏经》之中的那些学问,即使是最保守的大儒,也不得不承认,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对儒学是极大的补充。

可是他们不能接受的是,完全转变为这种学问来进行科考,这让读书几乎成了批量产出,任何小童只要学习个十年,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官僚,而失去了他们修身齐家治国的大理想,抛弃了仁义礼智的内核。

这是他们绝对难以接受的,因为陈天的这些学问,几乎完全摒弃了这些,只以冷冰冰的数字、律条来培养一些工具人。

这次出发的人中带头的是王谦,他是王家最出色的子弟之一,原本王家是当做家里的读书种子培养,不让他沾染这些俗事的。

可是如今,明廷不但不以儒学开科取士,连这种学问都要废弃,他苦苦研读几十年,如果重新来过,可能还不如那些只读了几年明廷公学的童子,他如何能接受这种落差。

于是,在王家有意前往西辽时,他也搭乘大舟,去往西辽考察了几个月,最后,对比之下,他觉得西辽至少很尊重他们这些儒生。

而天竺那些挣扎在种族制下的贫民,等着他们这些儒生去教育,去解救。

当然,整个家族不可能全部搬迁,那些年岁已高的老者,根本不可能承受远航,所以这里离去的,只有大部分青壮和一些能

而从青岛港出发,是因为这个港口成为了北方最繁忙的港口,没有之一,每年从这里输往南北的物资,是一个天文数字,也是两国决不能封锁的地方了。

所以这里也成了诸多士绅子弟离家远航的起点,无数儒家学子在这里洒下了离别的泪水,从此远离家国,也产生了许多朗朗上口的诗篇。

见此,青岛港干脆将这些诗篇中质量好的收集起来,编成诗集,沿途售卖给这些离港的家伙,赚一笔小钱。

随着船舶离港,王谦不禁思绪万千,他知道,自己这一离开,可能很难再回来了。

沉吟万千,他终究没有说出什么来,只是一声深深地叹


状态提示:第108章远走--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