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都市现代>从1985开始>第4章凑学费

“谁啊?”

“大林子。是我,曹东东啊。胜利让我来陪陪你,下午出去玩吗。”

沈林暂时放下心中的愁绪,点点头说:“好的,等我出来。”

放下通知书,走出自家土屋,果然看见一个戴着草帽,穿着黄胶鞋的年轻人,而且皮肤被晒的黝黑。手里还提着两根小黄瓜。

曹东东也是沈林后世记忆中的发小,由于太过于本份老实,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曹大成在家种地。

后来出去打过几年工,回来娶了邻村的女孩子做了媳妇,承包了村里的鱼塘养殖牛蛙。因为勤劳吃苦,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给,吃根黄瓜解解渴。先到我家坐坐去。”曹东东将手里的黄瓜递给沈林一根。

“谢了,放假后我还没去你家玩过呢。”

沈林接过黄瓜,咬了一口。夏天吃口凉爽的黄瓜真舒服。

俩人沿着小土路两分钟就到了曹东东家。

曹东东的家是这个年代农村常见的三间土房连在一起的样式,门朝南开着,东屋是曹东东住的,西屋是大成叔和东子妈住的。

大屋的南边还有一间门朝东开的烧灶的土屋,江东省的俗称就叫“锅屋”。

这会儿曹东东的爸妈也不在家,曹东东解释道:“我爸妈去田里忙农活了,本来我也要去的。中午王胜利告诉我说你心里烦,让我下午陪陪你。”

“来,喝口水。中午刚泡的梨花茶,我妈的手艺。”说着捧起桌子上放的大白瓷茶壶给沈林倒了满满一搪瓷杯。

沈林喝着茶笑道:“这个王胜利,自己才刚有了工作就开始指使起你来了。”

曹东东憨憨一笑笑:“我们下午去河边叉鱼去怎么样,晚上让我妈做道红焖鱼。”

“行啊,看来今天晚上有口福了。”沈林笑到。

曹东东妈妈做的红焖鱼,味道一绝。

曹东东走到屋外,拿起挂在土墙上晒着的鱼叉和鱼篓,在土墙下脱了黄胶鞋,也不再穿鞋子,光着脚带着沈林往村东的河边走去。

红旗二村的河是一条人工河,是六七十年代的村民集体挑泥挑出来的,能通过湖阳镇连接到阳城市的辛阳河,辛阳河上的船运还不发达的时候是要承受主要运输功能的。

村民们虽然平时赶集有小公路能去湖阳镇,但是依然要用水泥驳船运粮食、稻草等到湖阳镇上。

两人沿着村路走了几分钟,在一片参天的枫杨树林边转到了村东的河坝上。

人工河在这时候还没有被工业废水和白色垃圾污染,河水还是很清澈的,竟然还能在河边大树阴影下看到有几头水牛在戏水。

两人选了处有小码头的地方停下。

“大林子,你拿着鱼篓,我到河坝下面去叉鱼,你在上面等我。”

“好的,东子,你小心点啊。”

“放心,这河下面没水草,我水性又好,没事。”

说完挽起裤脚,曹东东下了河水里,仔细观察着河里的动静。

没多久,曹东东突然将手里的鱼叉快速的插进河里,又马上提出了水面,一只大概两斤多重的花鲢被叉了上来。

曹东东将花鲢从鱼叉上取下来,抛到河坝上。“大林子,别让它在跳进河里,快放到鱼篓里。”

“我捡鱼获也是老手啦,哈哈哈!”

沈林也不含糊,掐着活蹦乱跳的鱼丢进鱼篓。

不到一个小时,鱼篓里就有了七八条鱼,沈林颠了颠鱼篓,有十多斤了,不由得感叹,在这个没有污染和捕捞泛滥的年代,连鱼都是肥美的。

到了后世,乡村小河里想弄到这么多鱼可不容易了。

看着天色已经不早,鱼篓也装满了,两人便在码头上洗洗身上的鱼腥味往曹东东家里走去。

走着走着沈林想起自己中午听到的一件事,问曹东东:“村里敬老院前面的鱼塘现在有鱼吗?”

“那鱼塘刚清理掉,没有鱼的,要是有鱼的话,我还带你去河边叉鱼吗。现在那里边只有青蛙和蛤蟆。”曹东东回答道。

“癞蛤蟆?很多吗?”沈林隐约想到了什么。

“癞蛤蟆多的要死,又没人抓,一到晚上叫个不停,打扰敬老院老人休息,村里干部正在烦着呢。怎么,你想捉啊?”曹东东有些好奇的问到。

“明天早上去敬老院看看呗,现在不急。”沈林谈话间已经有了些思路,但还不算太清晰,就没有着急说出来。

“天快黑了,我们走快些。”曹东东催促了一下沈林。

这个年代,乡村土路两边的人家还在用煤油灯,天黑后小路就看不清了,所以一般都在天黑前回家。

“嘀铃铃……”

两人扭头一看,发现王胜利不知道什么时候骑着车到了他们后面。

“东子,大林子。叉鱼去了吧!”王胜利看曹东东和沈林俩人在慢慢走着,也下车推着走。

“嗯,收获不少呢。胜利今天晚上到我家吃饭,我妈这个时候肯定回家了,让我妈给你们做红焖花鲢。”曹东东也顺势把王胜利也喊上。

“那我就去啦,到时候别说我吃饭太多啊。”王胜利也不客套。

三人走了一会到了东子家的门口,王胜利随便把自行车停在东子家的墙边。

曹东东推开大屋的木门,朝西房喊了句,“妈,今天大林子和胜利来了,我叉了几条鱼,你烧下吧,再炒一盘黄豆,多放盐。”

这时候西屋的门帘子被掀开,东子妈带着护袖走出来,手里还拿着针线和鞋底。


状态提示:第4章凑学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