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大汉之最强战神>第12章小昆弥

耿武已经有点相信李乐的话了,听奴儿哈该所说加上自己亲眼所见,李公子确实会在战斗后突然变得非常虚弱,完全有异于常人。

难道他真是只在很小的时候只学了半个时辰的搏击之术?

他的这一身力气和临阵搏杀的超强武力,真的是天生的?

而且平时并不显现,只在危机出现时才会表现出来?

这也太神奇了!

耿武知道,扶风茂陵耿氏就是世代将门,军功贵族世家。

特别是在耿恭太公(祖父)耿况学得一套导引之术和锻体之术后,更是满门将才,不仅勇武过人且善于驰射,还深通谋略。

其中最出类拔萃者当属耿恭伯父,耿秉的大人耿弇了,不仅勇冠三军,在整个云台二十八将中也是武力第一。

更每战皆身先突骑,带头冲锋且攻无不克,历经三百余战却无一败绩。

这份武勇和谋略,便是光武皇帝也夸赞不已,盛赞其功比韩信!

而耿恭,同样是文武兼备,膂力绝群,精于驰射,勇不可当。

不久前平定车师之战,快要赶到务涂谷时,正好天降大雪,狂风大起,汉军前锋与万余北虏骑兵陡然撞上。

就是耿恭率领他们这四百骑兵率先发起猛攻,不等北虏的兵力展开就突入敌军内部左冲右突,耿秉随后也亲率千余骑兵大声鼓噪一路掩杀。

此战汉军斩首北虏呼衍王所部精骑三千余级,余者向北败逃。

但汉军也死伤五百余人,特别是率先随耿恭突阵的四百骑,更是有近一半战死于阵中。

耿武的堂兄耿荣就在此战中战死,耿武本人也在战后两天都爬不起来。

但一个人冲在最前面,杀敌无数的耿恭反而活了下来,只是受了一点轻伤。

若非自小被家族培养,从小练习导引之术和锻体之术,勇武远超常人,只怕第一个战殁于阵中的就是他了。

耿武大概知道一些耿家导引之术和锻体之术的方法,首先要筋骨好,反应灵敏,心思聪慧,从五六岁起就要进行专门的培养、训练。

先从呼吸吐纳开始,然后是站桩、功架,半夜扔到山林里锻炼六识的敏锐和对危险的直觉。

最后才是力量练习,各种拳脚和兵刃练习,再配合贵得吓人,只有家主一人知道秘方的药浴和经络按摩。

可以说,将门世家每名将种,几乎都是用金子堆出来的。

可一旦练成,那就是可以披坚执锐,万军从中如入无人之境的一流猛将;

再辅以兵法谋略,就是上辅君王,下安黎庶,封侯拜将的国之栋梁。

正因如此,类似的导引之术和锻体之术也就成了无数武人梦寐以求,渴望一生却不可得的宝物。

结果这李公子倒好,如此宝物竟然完全不放在眼里。

甚至都不用学,就能自动拥有这一身堪比项羽,勇冠三军的绝世武力。

这,这找谁说理去啊!

还有比这更气人的吗?

不过在震撼,感慨过后,耿武倒没有真的生气。

人世间就是这样,有人生而为王,有人生而为奴,很多东西是没办法改变的。

而他们这些出身、起点低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倍努力,做好眼前的事,多杀敌人,多立功劳,靠着实打实的功绩换取出身,以此改变自己乃至后代的命运。

公子想听,那吾就给公子讲讲战场上的搏杀之术,只是吾这都是战场上靠受伤拼命领悟出来的一点经验,实在不值一提。

就听耿武一脸郑重的道:倒是戊己校尉自小练习导引之术和锻体之术,战场杀敌的本领也是从练法开始,乃是真正的文武兼备,勇不可当的世之猛将!

等日后见了,公子再向其请教,就知吾这点本事实在上不得台面。公子可知,那一日务涂谷大战

这下轮到李乐惊呆下巴了,从《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里,李乐原本以为耿恭只是节义无双、宁死不屈的忠义之士。

没想到竟是这样一名武力丝毫不输赵云、张飞的绝世猛将!

不过想想也就能明白,若耿恭没有这盖世的武勇,光靠他节义无双、宁死不屈的气节血性,又怎么可能屡次击败北匈奴大军(注1),带着百余汉军将士在数万北匈奴人的围困下坚守孤城两百多天?

在李乐被耿恭的勇猛震撼到的时候,远在几百里之外的金蒲城,耿恭同样被李乐震惊得不敢相信。

当五名汉军骑士押着十四名北虏战俘,赶着三百余匹高头大马,带着两百五十多颗首级返回金蒲城时,耿恭就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等到五名骑士汇报完情况,包括耿恭在内,整个金蒲城上下所有人更是震惊得目瞪口呆,许久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在赶紧采取紧急行动,应对即将到来的北虏大军之余,震撼不已的耿恭还抽空亲自带人前往当初发现李乐的地方查看。

然后就看到谷口一地的无头残尸,谷内两次战斗过的痕迹及北虏尸首。

甚至连李乐采集石油的坑洞也被做事仔细的耿恭找到,并采集了两水囊刺鼻粘稠的黑色液体带回去研究。

之后又一路追踪到一个温泉山谷,并顺着几乎微不可察的痕迹一路找到一处半林半草的坡地上,然后就失去了所有踪迹。

这到底怎么回事?难不成这个李乐竟是凭空出现的不成?

耿恭百思不得其解,索性不再去想这个问题,转而又想到:此子出现的如此神秘,身怀绝世的本领和盖世


状态提示:第12章小昆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