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不仅对诸葛亮有情有义,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刘禅心里清楚得很,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信任程度犹胜于马超,怎么会忽然叛乱,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惹的祸。刘禅短短几句话,“仁敏”二字体现得极其充分。
刘禅的兄弟,见于记载的有两人,一是庶弟鲁王刘永,因刘永看不惯黄皓的作派,致使黄皓也与刘永为敌,经常在后主跟前说刘永坏话,刘禅便渐渐疏远了这个弟弟,甚至十几年没有见他,但尽管如此,刘永却一没有杀头,二不曾流放,三王位照旧;另一个庶弟刘理,被封为梁王,蜀汉在刘禅当政的时间里,从没有发生过皇族倾轧、大臣灭族的事件,应当说是比较和谐的。
至于“乐不思蜀”这个故事,经过历史的沉淀,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看清了事实的真相,这样的举动只有特别愚钝和白痴之人才能做出来,除此之外,那就只能是韬晦之计了,装傻而且装得特别像,装得特别真,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不能露出半点马脚和破绽,这个功夫,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再想一想,亡国之君哪有几个有好下场的。远的如王莽毒死汉平帝,董卓毒死汉少帝,南唐的李煜,就是因为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从而引来一杯索命毒酒,说到司马问他想不想蜀地,本来就是试探他有没有野心,这和曹操当年“青梅煮酒”十分相似,只不过刘禅表现得更为巧妙,用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轻轻遮过,倘若当时刘禅真的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等待他的不是毒酒就是白绫。
偏居巴蜀一隅的险地,而能执政41年,成为整个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倘若没有过人之处,是绝对不可想象的,有人把刘禅的执政,完全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是不够客观的,也不是事实,因为诸葛亮于公元234年死后,刘禅又做了29年的皇帝,没有相当的智慧和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纵观刘禅的一生,不难发现,他的韬晦之功绝非其父刘备所能及,堪称是一个大智若愚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