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史事讲将>第30章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年号弘治,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在位十八年,享年三十六岁,葬泰陵,庙号孝宗。

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管理皇帝私房钱。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妃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纪氏的人缘很好,派来的宫人不忍下手,回报万妃时就谎称是肚内长了瘤子而不是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祐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祐樘一直吃百家饭长到六岁。

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皇帝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当宪宗皇帝第一次见到自己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感慨万千,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在太子时期,得到博学多才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指点,熟读经史,养成“仁孝恭俭”的品格,即位后仍然手不释卷,经常阅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稍有疑问立即请教儒臣法吏。中国古代有“三不朽”的说法,指立德、立功、立言,在明代皇帝中,尽管孝宗在遵守儒家的lún_lǐ上做得算是最严谨的了,却不愿放弃他对于艺术的爱好,《明史·艺文志》,可以看到孝宗有《诗集》5卷,可惜已经失传。

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去世,朱祐樘继位,然而宪宗留给18岁太子朱祐樘的,是一个朝政紊乱,国力凋敝的江山,孝宗皇帝用自己的宽容与勤奋力挽狂澜,让明朝得到了中兴。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

在诗歌方面的兴趣,孝宗皇帝对于绘画、弹琴也很喜爱,在士大夫们看来,皇帝喜欢乐曲,恐怕将来会滑入贪图享受的深渊中。因此,一些专门负责纠察朝政的言官们就纷纷上疏,劝说孝宗不要耽于声乐,而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修养身心之上,孝宗总是表面上接受,私下里却对旁边的太监们说:“弹琴何损于事?劳此辈言之。”意思是说,弹琴与政务又有什么冲突呢,要你们多嘴。

对言官的劝谏,虽不以为然,却也不以为忤,这正表现了他宽容的一面,他还尽可能地避免来自士大夫们的批评。例如,他擅长绘画,宫中也有许多画师。有一次,他赐给画师吴伟几匹彩缎,害怕大臣们知道后没完地议论,对吴伟说:“急持去,毋使酸子知道!”意思是说,赶紧拿去,别让那些酸腐的书生们知道。孝宗之所以受到儒家士大夫们的一致称颂,主要在于他始终在表面上给士大夫们留下充足的情面。

由于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他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宠信,后来李广畏罪自杀,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账本,孝宗这才醒悟。李广事件唤醒了那个沉睡多年的励精图治的孝宗皇帝,他开始了生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勤政时期,朱祐樘开始不断反思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重新远佞臣而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大力整顿朝纲,可是过大的工作强度也彻底拖垮了他的身体。

孝宗非常仁慈,在明代皇帝中堪称之最,对于救荒的工作非常重视,要求各级官府都要设立常平仓,以应付灾荒;在刑罚方面,他要求慎重施刑,在他的这种要求下,一些素以残酷闻名的特务机构如锦衣卫都变得仁慈起来;在文化上,则出现了李东阳的茶陵诗派、邱濬的理学,号称‘太平盛世’;在政治上,他铲除奸佞,重用贤良,待臣宽厚,严管宦官,废除苛法;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力求节俭;


状态提示:第30章明孝宗——朱祐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