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史事讲将>第3章镇抚辽东——马文升
最重大边事。

弘治初年,马文升和吏部尚书王恕是人望所归,他们不但以人品服众,而且对政事的议论极多。每一疏出,天下传诵。王恕致仕,马文升声望更高。但推选吏部尚书,孝宗没有用他。为此,他颇感不平,所写诗中有“朝罢凭阑一黯然,独将心事诉苍天”句,发了一通牢骚。马文升之子马玠“主使殴人至死,罪当绞”,孝宗下诏宽宥,马文升引咎请辞,孝宗不允。他“三年秩满”,被加授为光禄大夫、柱国。马文升改吏部尚书,加衔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在他之前,只有少数几名尚书、都御史得到这一荣誉。

面临着次年的考察,孝宗召见负责考察的马文升和都御史戴珊等议事,马文升已七十九岁,行动不便,耳朵又背,孝宗对他讲了两遍,要他秉公黜陟,马文升回答:“陛下图治若此,宗社之福也。”然后被左右扶掖下阶。对于官员的考察进退,马文升是很认真的。初任吏部尚书,他就对滥封传奉官提出异议。传奉官是不经过正常途径,由皇帝亲自传旨任命的官员。成化时最盛行。孝宗初年统加裁革,但后来也加封赏,一次竟达八百人。马文升说,减一官,朝廷省一官之费。武宗即位之初,他按照孝宗遗旨,裁去传奉官七百六十二人。对于内外官员的考察,他也很严厉,一次汰罢朝觐官员二千余人。

考察不讲情面,定会招致许多反对者,而在用人时也未必全无个人意气。刘大夏是弘治朝另一名臣,就因为与马文升对官僚的评价不同而引起矛盾。河南籍官僚刘宇为首辅刘健所器重,马文升推举他总制宣、大。刘大夏大概知道孝宗对此人的看法不佳,屡屡在朝中数其过失,当然也就牵连到荐举人。侍郎王俨是刘大夏的姻亲,马文升抑制王俨,很难说不是因为刘大夏。

刘大夏所倚重的副手、兵部侍郎熊绣被推举为两广总督。熊绣不愿外出,也怨恨于马文升。他们纠结在一起,又拉出与刘大夏为同乡及同寅的阁臣李东阳,顿时形成一股反对马文升的强大力量。御史何天衢首先发难,弹劾马文升老衰。马文升于是请求致仕,在上奏了二十一道奏疏后,武宗方才允准。

宦官刘瑾专权期间,将一批反对派官僚定为奸党,马文升与其中一些人关系密切,马文升被削秩除名。马文升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葬于州北大隗山麓,马文升死后两个月,刘瑾被捕入狱。朝廷还未听闻马文升的讣讯,下诏命其“致仕复职”,闻其死讯后,为他辍朝一日,赐祭葬,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傅,谥号“端肃”,世宗朱厚熜又加赠马文升为左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师。

马文升先后辅助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历仕五十六年,与王恕、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早年在山西、湖广、福建任地方官时,“发奸擿伏”,革除民弊。明宪宗时,参与平定固原盗乱,抵御鞑靼,总制三边,并整饬辽东边备、总督漕运,功勋卓著。孝宗时,马文升主持兵部,整顿京营、边务,处置哈密事宜。后任吏部尚书,裁去传奉官七百六十二人,又在官员考察时严加处置。


状态提示:第3章镇抚辽东——马文升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