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都市现代>伏渊潜龙>74、表演艺术

——附录:

穷人家庭翻身到底有多难?唯一的方法是……

(作者晶美同学)

(一)

两个子代的逆袭vs两个父辈的牺牲

2009年,时任央视主持人的小崔在东瀛的电影院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好莱坞巨作《阿凡达》正在全球热映,国内ix版一票难求,但是他在东瀛东京所看的那一场,观影人数却寥寥无几。

小崔留心数了数,加上他,播放厅里一共有3个人。

是《阿凡达》在东瀛水土不服?

也不是,《阿凡达》当年在东瀛的总票房是156亿日币,占据当前海外片票房的top1。

那是为什么?

原来是东瀛观众还来不及看,他们正在隔壁看另外一部由中国人担任主角的纪录片《含泪活着》:

故事缘起于1989年,时值35岁的丁尚彪,怀揣着跑遍所有亲戚朋友的家,凑够的5万多块钱(相当于他们家当时15年的收入),来到了东瀛。

他来东瀛只有一个目标,通过留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命运。

他原本的打算是上完语言学校后,继续读大学,并由此一路在东瀛发展下去。

但是刚下飞机,命运就给了他重重的一击。语言学校设在非常偏僻的小乡村里,当地条件和学校政策都不允许他利用学习外的时间打工赚钱。

但是如果不能挣钱,该怎样还清欠债?家里妻子怎么办?家里孩子怎么办?

丁尚彪想到了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女儿学习成绩优异,他不想女儿和自己一样,吃教育上的亏。对,要给女儿创造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条件!

有了新的目标后,丁尚彪开启了自己在东瀛的“黑工生活”, 一天之中他起码要去三个地方打工,大楼清扫、建筑工地、餐厅厨师等等职业他都做过,苦累不算什么,只要能够挣钱。

1997年秋天,女儿丁晽成功地考取了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这时距离丁尚彪来到东瀛,已经过去了8年。

同样在这8年里付出的,还有丁尚彪的妻子陈忻星,丈夫寄回来的钱,除了还债外,她分文不动地存起来。

丁晽这样回忆母亲的生活:自己一个人在家时用酱油拌面条凑合;生病了也不去看医生;不舍得买新衣服,不舍得给自己花钱……

纪录片最终停留在了2004年,这是与妻女离散15年的丁尚彪踏上回乡的飞机之时,也是丁晽博士毕业,顺利成为一名医生之时。

谈及自己今天的成就,丁晽把它归因为父母那种常人无法想象的付出。

……………………

无独有偶,2020年8月23日,一则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黑龙江齐齐哈尔克山县,李双、李可心姐弟俩双双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

为了供姐弟俩读书,患病的父母常年拖着病体干活,孩子的学费、全家的生活费一直靠养牛、卖牛的收入来支撑。

“一到孩子开学的时候,急需了,就卖了。有时候能赶到在开学前就卖了,有时候赶不上就找亲戚借,借完了,卖了牛再还给人家。”

对着镜头,父亲李永才眼里闪着泪花。

这背后有多少辛酸,可能只有穷人家庭出身的孩子才懂。

有爱心人士听说了这家人的故事,表示愿意资助姐弟二人读大学,并激励姐弟俩,“坚持供你们读书,你们父亲非常伟大”。

……………………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说:

一个农民家庭如果企图生活稳定并且获得社会声望,惟一的道路是读书做官。

然而这条道路漫漫修远,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

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内创业的祖先不断地劳作,自奉俭约,积铢累寸,首先巩固自己耕地的所有权,然后获得别人耕地的抵押权,由此而逐步上升为地主。

这一过程常常需要几代的时间。经济条件初步具备,子孙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其中,母亲和妻子的自我牺牲,在多数情形之下也为必不可少。

所以表面看来,考场内的笔墨,可以使一代清贫立即成为显达,其实幕后的惨淡经营则历时至久。

两百年过去了,但两个家庭的故事似乎都还在印证上面这段话:

抛开一些机遇性或投机性很大的做法(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做生意、买彩票中奖等),父辈牺牲自己来换取下一代受教育的机会,依然是穷人家庭翻身唯一的可复制的稳定路径。

……………………

(二)

穷人翻身,到底有多难?

我们常说,教育,是穷人脱贫的唯一选择;教育,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那教育是如何影响穷人翻身的?或者直接点,教育是如何影响代际收入流动(父母与子女之间收入的相关性)的呢?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候玉娜在其研究著作《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关系》中说:

父代与子代的收入传递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三个部分。

第一阶段主要关于子女的教育获得过程和结果,涉及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第二阶段主要关于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回报过程和结果,涉及社会机会均等问题。

教育获得阶段还可以细分成家庭教育投资和学校教育积累两个部分。

在每个部分或阶段中,教育对代际收入关系影响作用的内在理论机制各不相同,两个阶段和三个部分前后联系、缺一不可,


状态提示:74、表演艺术--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