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大明1551>第3章汗出如浆

“奏本已拜发。”王文海接着道:“王府旗门外隐隐有府衙差役和常德卫军兵出没,虽未敢封闭王府,但出入人等常受盘查,大事不妙,殿下要早想办法啊。”

这厮还是不死心,又来了……

朱载墐沉声道:“朝廷总会彻查吧,总不会有人告谋反,朝廷就将罪名安在我头上?”

王文海苦笑一声,说道:“这事在别家亲藩,未必是什么大事。毕竟希图富贵告亲王谋反的事一直都有,多半是捕风捉影的事,但在殿下这里,事情很可能会闹大,毕竟殿下在皇上心里,多多少少算是扎着的一根刺。”

第一代荣王朱祐枢是宪宗皇帝的第十三个皇子,比荣王还小的就是宪宗皇帝的遗腹子申王,申王之国后不久就薨逝了,无子国除,因此荣王一脉也算是守灶之子,是这一脉中最小的一支。

当今天子嘉靖皇帝也是小宗入继大统,孝宗皇帝是宪宗第三子,和朱祐枢是亲兄弟,孝宗死后武宗继位,武宗后就是当今嘉靖皇帝。

武宗和当今天子都是老荣王的亲堂侄,在宗室中关系仍然十分亲近。

在武宗突然崩逝后,宪宗诸子还在世的有荣王,益王,衡王三人,宪宗皇子虽多,到正德薨逝之时,孝宗自然早就离世,其余兴王,岐王,寿王,汝王,泾王,申王俱已经离世,其中申王,泾王,寿王等诸王都无子嗣,死后国除。

孝宗一脉是武宗,武宗无子这一脉便算终结,留下后裔的便只有兴王,益王,衡王,当然还有封在常德府的荣王府。

王文海说了一大通后,又继续道:“当今皇上便是当年的兴王一脉,嘉靖初年大礼议的事,就是皇上要追封兴献王为皇帝,尊孝宗皇帝为皇伯考。在礼法上来说,群臣挑皇上入承的是孝宗皇帝的大统,在民间算是过继,皇上当年做这件事引起群臣反对,但还是一意做了下来。”王文海顿了顿,似乎在考虑下面话语的措词。

“……也因此事,群臣知道皇上是坚刚不可夺志之主,皇上虽十五岁入承大统,很快也是将朝堂大局给稳了下来。其后赶走杨廷和,皇上独揽大权,诸王府中,只有咱们荣王府要受皇上的一些猜忌。其因便是当年武宗皇帝突然崩逝,诸臣挑选嗣君之时,杨廷和力主挑选今上,因为孝宗皇帝是宪宗第三子,事实上的长子,而当年的兴王是宪宗皇帝的第四子,从宗法来说,挑选兴王一脉入继大统,这也说的过去。”

“但当时也有另一种说法。”王文海神色变得有些鬼祟,接着小声道:“诸王之世子,当时是荣王世子最为年长,如果不按杨廷和说的兄弟班序挑人,实际上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故荣怀王殿下。”

“我明白了。”

朱载墐一直在凝神细听,此时才恍然大悟。

记忆中原本朱载墐的祖父和父亲平日处事都十分谨慎小心,甚至是惶恐畏惧,恐怕就和眼前王文海说的事情有关。

朱载墐不是什么专家学者,但工作和读书得到的经验,还有后世海量的信息非此时的古人可比,王文海说到这里,结合自己的记忆,一切都是水落石出了。

大明宪宗的几个儿子,孝宗武宗一脉在武宗死了之后就完了,其余诸王或是死了或是无子,有资格在武宗之后继承大统的就是兴王,益王,衡王和荣王。

按兄弟次序,老三死了挑老四的儿子继位也说的过去,但如果按孙辈来算,当时的荣王世子也就是朱载墐的父亲朱厚勋身为宪宗诸孙之嫡长,也是完全够资格被迎入京师,成为天子。

后来杨廷和等人挑了兴王一脉,也就是当今嘉靖皇帝,也得到了孝宗皇后张太后的同意。

这伙人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大礼议之争时杨廷和被十五岁的嘉靖打的溃不成军,自己丢官罢职,儿子杨慎被流放云南,终生未被赦免,大量文官被多次廷杖,一次便死了几十人,嘉靖帝从此牢牢掌握朝纲,大权独揽,乾纲独断。

张太后则被嘉靖帝厌憎,据说是被逼上吊而死。

这事看来就是所谓的扎在嘉靖皇帝心里的一根刺了,其实朱厚勋和朱载墐都相当无辜,他们并没有活动的能力和本事,完全就看太后和文官怎么挑,事实上也没有挑中朱厚勋,这件事荣王府完全置身事外。

而且印象中那孟长乐为人古板守礼,常常劝谏朱载墐要奉公守法,节俭王府开销,不象是王文海说的那种小人之辈。

朱载墐斜眼看着一脸正色的王文海,这人根本就没有说实话!

“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臣不太清楚,不过根据臣得到的消息,应该是殿下在新年正旦的时候赏赐王府校尉和护卫有关。”

朱载墐想了半天才想起来,过年时自己看到不少王府护卫被冻的瑟瑟发抖,当时偶动一念,发给将士棉衣和每人几斗粮食。这点小恩惠其实算不得什么,但在孟长乐等人眼里,这就可以构成私恩养兵,图谋不轨了。

朱载墐一时间也不知说什么是好,脸上神色异常复杂。

各王府的护卫早就被削夺,洪武年间诸王都有人数不等的护卫,从数万人到万余人不等。永乐靖难之后,削藩却仍然继续进行,不光是削夺护卫,对诸王的压制和防范也越来越严厉。

二王不相见,不得入京师朝觐,不准出城,这些严厉到变态的规定使大明宗室诸王成了一群不折不扣的废人,不给军政权力,又富养在地方消耗大明中枢和地方的财


状态提示:第3章汗出如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