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三国之逆贼兴汉>第189章葛天师初显身手

第189章 葛天师初显身手

“成功了,主公,成功了!”

曹操被叫嚷声吵醒,他睡眼惺忪,揩去眼屎,睁开双目,头一个看见的就是满脸喜色的荀彧。

“什么成功了?刘备投降了?不可能吧?”曹操打了个哈欠。

“不是刘备的事,”荀彧努力克制着激动的情绪,告诉了曹操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葛先生成功弄清楚了火药的配方!”

“什么!”曹操将信将疑,大叫一声,问:“真的?怎么弄清楚的?”

“属下也说不明白,主公还是快去瞧瞧吧!”

曹操连袜子都没穿,披上一件外衣,趿拉着布鞋就抢步出门,与荀彧一前一后,赶到了葛玄的“研究所”。

其实研究所就是曹操专门开辟出来的一片房区。出于安全考虑,这片房区和周围的坊市间隔足足二十步宽,而且房区最外面一圈的房子也是不住人的,就留了葛玄一个人在最里面的一处独栋别墅里。每天早中晚都有专人为葛玄送饭送水、打扫卫生。

一开始曹操以为这个项目没有个一年半载是下不来的,怎料精力旺盛的葛玄凭着过去的经验、以及创新出来的办法,用短短一个月的工夫,就破解了火药的奥秘。

葛玄所创造出的方法,现在的初中生应当都了解,主要是倾析、过虑、分液、萃取、蒸馏、吸附、色层分析等几种在当时就有条件实践的方法。

首先,已知火药的主要成分有木炭、硫磺、硝石三种,其余还应当有一定量的杂质,但一开始可以忽略不计。

第一种成分木炭。是木材或木质原料经过不完全燃烧,或者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热解,所残留的深褐色或黑色多孔固体燃料。其主要组成元素是碳,它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

第二种成分,硫磺。硫磺别名硫、胶体硫、硫黄块。外观为淡黄色脆性结晶或粉末,有特殊臭味。硫磺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醚,易溶于二硫化碳。

第三种成分,硝石。硝石又称焰硝、钾硝石等。无色、白色或灰色结晶状,有玻璃光泽。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加热到334即分解放出氧。

现在知道了,硝石易溶于水,那么先将样品浸泡在常温水中(硫只会与高温水蒸气发生水解反应),分离掉硝石,剩下来的就是碳和硫。

硫的沸点是444.6,碳的熔点就已经3500了,只需要将其加热,当然注意不要接触明火,就可以溶解硫,而只剩下碳。

最后一步步进行称量,就可以得出火药中木炭、硫磺、硝石的比例,为

一比二比三

上面的东西说起来很轻松,但是对于当时对这些物质的属性并没有充分了解的古人来说,一步步的摸索真的是相当困难的。

幸好葛玄本就有这方面的天赋,加之长年研究,所以才能在一个月之内探究出火药的奥妙来。看似只用了一个月,实际上在此之前,他的积累就已经有十余年了。

讲解完分离过程,葛玄拿起一枚仿制的震天雷,递给曹操。

曹操接到手里,喜爱地抚摸了一阵,大笑道:“有此利器,何愁刘备不败?文若——”

荀彧应声:“属下在。”

曹操吩咐道:“传我命令下去,叫兖州的所有匠师集中过来,赶制震天雷,一共要造一万、不、三万枚!以最快的速度!等生产齐全,就挥师徐州!”

“喏!”

在曹操的指示下,整个兖州的工匠全都聚集一处,连夜配制火药、熔炼铁罐,生产震天雷。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许多时候,山寨的产品质量甚至比正版的还要好。而曹老板下令生产的震天雷,质量上与周军的差不多,但当量上却要大了不少。

由于“乡下人不识货,净捡大的摸”,曹军所用的震天雷,一个个都有西瓜那么大的个头,别说丢出去了,连抱起来都费劲。

等看到成品的时候,曹操才一拍大腿:“这也忒大了,怎么用啊?”

他想起来还有种东西叫“火矢震天雷”,是专门用来发射小型震天雷的管状武器。但看着眼前成堆的像是瓜农出货一样的大家伙,寻思估摸着只有从河南偷几门炮才能把它们给送出去了。

最大的难题出现了:曹军并没有掌握火炮的技术,这该怎么办呢?

不要紧,曹操帐下能人众多,有一位原属于袁术的谋士,前些年投奔了曹操的,名叫刘晔。

刘晔精通机械原理,对几何颇有研究。当初宛城炮战,面对坚固结实的光武城墙,周军炮击多日都没有取得预想当中的成果,正是他提出了“三角落点”式炮击法,成功轰塌了宛城城墙。

面对难题,刘晔提出了解决方案,方案的名字叫做“投石机”。

一定要说明一点,投石机不是刘晔发明的,刘晔或许对投石机进行过改良,但最早真不是他发明的。

其实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杠杆投石机,启发自一种叫做桔槔的汲水工具。

桔槔是什么呢?

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

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这种简单的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它使劳动人民


状态提示:第189章葛天师初显身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