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三国之逆贼兴汉>第221章前期试探

第221章 前期试探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这种操作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敌军的行动是有时间差的。而想要确保敌军的行动有时间差,前提就是汜水关绝不能丢。

这很容易理解,汜水关一丢,敌军直接在汜水关会师,后面的行动还有个屁的时间差。

因此必须要把敌人堵在关外,用“堵”字或许不够精确,准确来说,应该用“歼灭”二字。

而歼灭敌军的坟场已经选好,就是周军主力目前所在的位置——荥阳,这个让曹操刻骨铭心的地方。

在仔细研究了荥阳的地形后,周易也深深认可,董昭所选择的战地。

有个说法叫“荥阳六水”,就是说荥阳境内有六条比较大的河流,地理位置依次从西到东排列,分别是汜水、枯河、索水、京水、须水、贾峪河。

这六条河流,都发源于浮戏山区的主脉或支脉,除汜水向北、向西流经成皋入黄河外,其他几条河流大多是向北、向东汇聚于汴水。

有河流就得渡河,渡河需要时间,渡河用的时间越长,时间差就会更明显,有明显的时间差,就有战机。

周易决定,静等曹操自中牟进军,待四路敌军行动,派出探马,以确认各路军接近的日期。

八月十四,中牟方向传来了敌人行动的消息。

看来曹老板也没有那么耿直,非要等周军主力过来支援,那样太耽误时间,而且他不清楚周军到底会过来多少人,不值当冒以弱势兵力对抗大规模敌人的风险,所以能拿到手的中牟就拿下了。

却不知这正合周易的意思。

至少主、北、东三路军开始行动的消息都传入了周军高层将领的耳朵,南路军因为距离较远,探马一来一回所需时间更长,因此没有第一时间得到关于刘表动向的消息。但想必总不可能比距离荥阳只有不到一百四十里的曹军主力更快。

那么问题来了,已知曹军主力在中牟,距离荥阳一百三十余里;孔融和曹军的东路军都在菀陵,刚刚开始进军,菀陵距离荥阳约二百四十里。

是孔融军要经中牟绕成皋向汜水关进发,如此一来,总路程就变成了二百五十四里。那么请问,主、北、东这三路军,谁先到、谁后到?到又会到什么位置?

这道题目,考验着将领对行军速度的把握以及对敌方战略的了解,绝不仅仅是算路程看日历那么简单。

不过,一个优秀的战术家,就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董昭的那一句“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直接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场战役,前期是静等对方行动,但从中期开始,就是己方主动寻求战机了。

换言之,你们谁先到谁后到我根本不在乎,反而是你们应该留神,我会先找谁!

那么先找谁呢?

又一次军议上,众将领讨论起这个话题来。

“还用说嘛,”周易将用细木棍指向代表曹操主力的那堆黑子,失笑道,“当然是先找他们的主力!”

既然是先找他们的主力,为什么不在前几天曹军停留中牟的时候就动手呢?因为这一战的目的,就是要给这三方联军一个大大的教训,并借此威吓其余诸侯。

因此,要想实现这一战的战略目的,就要先让敌军自认为主动,从而更加大胆地发起进攻,然后落入早已为他们掘好的坟场。

做法就是故意依照曹操本人所设想的“引诱周军决战,另外三路军趁隙偷取汜水关”的谋略,假装中计,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与曹操主力真的展开决战。

所谓:兵者,诡道也。

八月十六,周易正欲领军渡河,攻击曹军主力,这时探子来报,说发现曹军夏侯渊的先头部队自京水北上,曹操本人亲自率领主力已先渡河西进,但进展过速,孤立突出。

周易接到奏报以后,一听就意识到曹操还要跟他玩套路,搞这种绕后的把戏,于是决定分兵迟滞夏侯渊,乘其他几路敌军进展迟缓之机,集中周军兵力,迎击曹军主力。

周易对众将说:“敌军确实来攻打我们了,岳丈,请将你的骑兵抽出五百人,交给缪拉,让他负责迟滞夏侯渊部。”

周易此言一出,吕布、缪拉都有些迟疑。

缪拉说的是:“只有五百人吗?”

而吕布却说的是:“难道要让我的部曲去送死吗?”

周易闻言神色一凛,但转瞬即逝,说:“岳丈放心,他们不会送死的。这是曹军声东击西的战术,他们故意让夏侯渊的军队先让我们知道,这是要引诱我们的军队开向北方,他们的主力大军一定会从南侧来进攻的。我们要先打曹操本人的军队。”

如此吕布才愿意分兵交给缪拉。

等缪拉领命出去后,周易许久没有作声。

众将忍不住问他:“下面该怎么做呢?”

周易仍没有开口,因为他想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部曲制度。

东汉末年的部曲制度,是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物。东汉频繁的政治斗争给了这些世家大族通过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来扩大势力的机会,而这些私人武装就被称为部曲。

其中来源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与世家大族同姓、同族或是有姻亲关系的。

二、由于丧失土地,迫于生计不得不依附豪族的。

三、主人因军功等原因,政府将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交给他管辖,并只对主人服役交租。在吴国这样的情况尤为普遍,比


状态提示:第221章前期试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