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富贵对自己的定位很正,他现在就是闷头做事,其他的不想不问,能干就努力干好,干不了就把问题抛给皇上。
他这样做是真的聪明,至少杨小刀看他就非常顺眼。
……
朝臣都回来了,这些大臣身居高位的同时,每一个身上都有爵位加身。
一个个的都存了看戏的心思,想要看看女皇帝怎么解决先帝遗留的棘手问题。
刘如虎一直都在忙着北伐,身边的武将立功的太多了,给人封爵那也是张口就来,反正许诺的地盘儿都在敌人的手里,他是一点都不吝啬。
比如杨小刀,给他封魏公的时候,河东、河内、太原的地还在宇文善手里,刘如虎就很大方的给了他。
九千万的金币,是杨小刀和城阳提出来的,用世袭的封国换中原肥沃的租赁土地。
他们的做法,其它人是不会选择的,被认为很傻。
这就是用所有权换使用权,性质天差地别。
同时呢,也存了看城阳笑话的心思。国土不够封赏,这是多大的笑话啊!
升朝。
百官大礼参拜后,杨小刀开口道:“之前朕就说过,要改下封爵。众卿不要有任何的负担,改制后,对大家只有好处,没有损失。”
“三喜子,把朕拟订的诏令发下去给众卿家看看。”
“诺!”
一人发了一份。
爵位等级简化了,王爵改为荣誉虚衔,只授给皇族。可以选择到封邑就国享受赋税,也可以选择留京辅国效力,领取俸禄。
这一条对其他的公侯没用,豫王则是陷入了思考。他在揣测皇弟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需要反向推断的,先看目的。那无非是把十几个亲王都骗回京城,让他们主动放弃封邑封国,这样就能腾出大片的国土出来。
既然皇弟起了这样的心思,皇兄们就不得不照着做,敢对着干的指定会被收拾。
开国公侯不能动,因为人家有功勋在身。但自家的兄弟可没有什么功勋,要整你就是一句话的事。
所以,必须要小心了。
再往下就是取消了伯爵、子爵、男爵,这三个合并,通称为君爵。
君爵授予于民有德者,也就是在百姓中有德望之人,为民谋福之人。
公爵、侯爵保留。不分大小高低,公爵授予治国功臣,侯爵授予定国安邦的武将。
按功劳大小,公、侯、君有分为郡、县、乡、亭四等。
三国时,曹操就曾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封地为汉寿亭。
亭,停也!古时行路走十里地就需要停下休息,在大路上常做休息的地方逐渐的繁华了起来,修建了供人休息的亭子,也有做买卖的提供引水和食物。
后来这亭就被地方官府派出小吏管辖,刘邦年轻时就做过泗水亭长。
亭长不算官,因为太小了。
走十亭为一乡,常说的老乡的乡就是这个乡,距离大概为百里远。
离家百里之外,就是他乡了。
乡就比亭大多了,一乡设乡长,这个就是官了,朝廷御笔亲封的九品官。
乡往上是县,县官称为县令,正七品。妥妥的一方父母。
说到县,在春秋时,县是很大的,比郡还要大。楚武王灭周边小国后,撤国设县。所以说县在春秋时相当于一个诸侯国。
县上边是郡,郡起源于秦国,最开始郡比县小,秦始皇灭六国后将天下划分三十六郡,郡就比县大了。
郡的级别类似后世的地区、地级市。
郡设太守,为五品、六品不等。
到汉朝后,又出现了州,设州牧、州刺史,品级为四品。级别相当于后世的省、道、路。
从汉末开始,天下一直就没消停过,政区的划分也很乱,乱的一塌糊涂。
杨小刀提出了行省(州)、郡、县sān_jí制。几个郡划成片设立一级机构叫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的巡抚级别很高,全部都是中书省派出的四品大员,甚至是从三品。机构设置同朝廷的中书省,不参与治理行政,只负责决策和传达朝廷诏令。
郡县呢,和行省不一样,为行政机构,隶属尚书省。
这个制度的实施是需要时间的,或许要好多年。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完全实施,到最后可能有些地方依旧需要自治(自治区)。
比如岭南的闽、粤、湘、赣、巴蜀等地,地处丘陵大山里,朝廷也是鞭长莫及。
所以,这些地方就不能设行省了,给人封爵,实行自治才更符合实际。
多封几个郡君、郡侯,让他们自己狗咬狗,彼此牵制,彼此削弱,才不会对朝廷产生威胁。
“陛下,我们本为公爵的是不是要重新改为侯爵或君爵啊?以前的伯子男是不是也有可能封公侯?”
刘苦之上言道:“这样做,怕是会招致大家的不满。”
“不着急,全凭自愿。”
“自愿?”
刘苦之有点傻眼,其他的大臣也反应不过来了。
这些老家伙可不是服侍过一届皇帝,多的可是在五六个皇帝手下做过事,从来就没有见过这么随和的皇帝。
难道就因为这位是女人,妇人之仁?
不对,这位杀人时可是不眨眼的,整个江南被杀的绝对超过了三位数。
事情比预想的要顺利,所有的贵族都非常积极的响应改爵,生怕晚了被穿小鞋。
不用脑子,用脚趾头想都会知道,敢不接受的人是什么结果。
四镇将军全部改成了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