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第110章名不正则言不顺

五月中旬的清晨,晴空万里,天际红霞如火如荼,崇德殿前,随着礼官唱名,众臣依次而入。

黄琼花白的胡子翘得老高,眼中斗志昂扬,雄赳赳气昂昂地跨入了大殿。

陛下最近有些太自以为是了,开始拿着国家大事胡搞,到底太年轻啊,还不懂得,这世上凡事都有规矩,哪怕就是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

等到众臣都按次序站好了,刘志这才不慌不忙地走出来。

参拜完毕,各位大臣纷纷落座,刘志环视了一圈,便发现有好几人都跃跃欲试。

刘志假装没看见,主动挑起了话题,“大司农,这几日粮草筹措的情况如何?”

“回陛下,时间太短,只得十之二三,京都粮仓告急,请陛下下旨从并州、豫州、青州、衮州、徐州五州就近调粮。”

大司农张歆沉声奏答。

刘志微微皱眉,“不是说青州今年大旱吗,春粮恐怕是颗粒无收吧,到时候粮食要留着赈灾,怎能调去做军粮?”

张歆一愣,不是他没想到这一层,但青州灾情刚刚开始,后续如何还不好说。

何况自光武帝开始,地方仓库已不归大司农管辖,而是放权给了各州刺史以及郡国。

想了想,刘志这才道:“这样吧,益州那边这几年还算富足,粮草就自行筹措,今年益州粮赋减三成,诸位以为如何?”

这倒也不失为好办法,便宜行事,不用长途调运,费时费力了,众人小声议论了一下,便陆陆续续表示赞同。

“凉州那边你先调一批粮食过去,然后在并州和豫州再筹措一批,至于以后,看看战况如何再做决定。”

如此一来,大司农的压力骤减,自然无话可说了,“诺,首批粮草已经备好,臣这就去安排调运事宜。”

如今国力衰弱,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这一点段熲出发前,两人就已经讨论过,也授予他临时决断的权力。

但打仗是个很复杂的事情,除了主将调兵遣将的能力之外,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战争到底会打到什么时候,谁也说不好。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不过这一打岔,话题就歪了,刘志顺势就和众臣开始商量青州防灾减灾事宜。

“按惯例,旱灾除地方上开仓赈粮外,还要从上游放水,以解决饮水之危。”

东汉时期赈灾主要由光禄勋负责,往往派出光禄大夫或褐者为赈灾大使,前往灾区监督调配。

但刘志私以为,光禄勋平时的职责相当于宫内总管,主要负责皇帝的顾问参议、宿卫侍从以及传达招待等等。

所以派去救灾有些不伦不类,这也是东汉朝廷职权混乱的一个代表。

不过他暂时还不打算动,毕竟光禄勋居于禁中,属皇帝近臣,自己能够更便捷地知晓赈灾进展。

之前的光禄勋董良,也算是个正直之士,清除梁冀党羽时,便没有动他。

“董良,你对青州灾情有何意见?”

谁知董良很干脆利落的答道:“陛下怎么吩咐,臣就怎么做,一切都听陛下的安排。”

刘志一阵头大,这人倒挺忠心的,只是真的不适合赈灾事宜啊,说起来也怪不得他,毕竟他还统领着羽林军和期门将士,本就是个武官。

“如今天下灾祸频发,除地动之外,其余水旱之灾,朕以为皆可预防。

当年光武帝与安帝、和帝诸朝,广修水利,因此旱涝保收,灾害的程度要减轻不少。

至先帝时,渐自减少,距今已多年未修缮水利矣。”

兴修水利工程,乃利国利民之大事,前汉时都是由国家统一调配,至后汉水利维修的权力下放给了各州郡。

说起来灵活性加强了,实际上组织能力却大大减弱,一条河流常常流经几郡甚至几州,而灾害又大部分发生在下游。

所以修建时就产生了矛盾,互相推诿扯皮,导致年年失修。

这是关乎民生社稷的事情,众臣不敢大意,只得将之前的事情压在心里,开始讨论起水利工程。

大司空袁汤本就主管全国水利,自然义不容辞。

“臣以为水利兴修应该收归朝廷,统一规划,由官府安排数州同时修建,才能凑效。”

此议基本上全员赞同,没有人出言表示反对,刘志亦点点头,“可。”

“只是兴修水利劳民伤财,如今大灾之年,恐怕难以组织大型的水利工程。”

刘志反而觉得,贫弱不是借口,后世六七十年代一样条件艰苦,还不是把水利给搞起来了。

只要万众一心,哪怕肩挑手扛也不是问题。

“灾后流民颇多,今秋可以召集起来,以劳役换口粮,只有水利便给,明春才能风调雨顺。”

众人皆是一愣,这想法倒是新奇,既解决了流民泛滥的问题,又解决了兴修水利的劳工,何乐而不为。

“陛下此议高明,为国之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万代!”

尚书令袁盱立刻跳出来大吹法螺,后面众臣一看纷纷跟功颂德。

刘志听得满脸愉悦,如沐春化人就是不一样,拍起马屁来也这么高雅动听。

他就想看看,这些人此时大肆吹捧自己,等会儿又怎么好意思翻脸无情,指责他这个皇帝做得不对。

等到他们的吹捧告一段落,刘志这才缓缓问道,“诸位可还有事?”

这是朝议收尾的例行问话,表示没什么事,大家就可以散会了。

一听这话顿时有人急了,一个个原本有


状态提示:第110章名不正则言不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