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诏是山西大同人,早年又任职于关宁,但是由于后期经常受到洪承畴的节制,往往被视为秦军将领,就如同后来榆林人姜瓖成为山西明军的代表人物一样。在洪承畴麾下主将中,曹文诏战绩居冠。他既没有左光先的钞能力,也没有马科那样拥有青海马匹的先天优势。那么,他是如何取得如此之多的战功的呢?
杀良冒功只是一方面,但是解释不了为什么如此之多的反王死在曹文诏手里。
第一是用计,曹文诏以寡击众打垮王嘉胤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人虽然脾气暴躁,脑子却不笨。在原本的历史上如果不是李自成先击毙他麾下两员大将激怒了他,他也未必会上套。
第二就是善于调动军队的士气。曹部兵将的待遇很好,虽然代价是老百姓的待遇低到脑袋都没有,但的确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在部下的赏罚和战利品分配上,曹文诏做得也比较公平,本人又骁勇,常亲临一线,使得部下愿意为他效死。
所以,李自成的计划有两个问题,第一是曹文诏未必上套,第二是纵然上套了,曹兵也不见得会溃乱。所以,李自成还加了几道保险措施。李过和李自成、赵胜一起诱敌,伏击部队由刘宗敏和刘芳亮指挥,谷可成、李文江负责切断官军前锋的退路,田见秀、袁宗第两部隐伏在山坳之中,如果伏击战不顺利,就由他们杀出断后,掩护大部队撤退。高杰负责保护闯营和二队的老营前往窟龙关,一旦战局不利,就北上躲入狐岐山中。
王瑾只提出了一个意见,就是把兵力最强的李文江部也调到山坳里埋伏作为预备队。他的意思是,如果能把官兵包饺子,那为最好,如果官兵真的竭尽全力往山下冲杀,那就放他们去吧,免得他们做困兽之斗,这样也足以重创官军士气,让他们很长时间不来进攻。如果没等歼灭前锋,曹文诏的主力就到了,闯军的处境将相当危险。
李自成征求了李文江和其他将领们的意见之后,决定听王瑾的。李文江抱的也是打一下就跑的主意,他可不希望再出现延川之战那样的死拼硬打。但他也是个实在人,对于自己负责断后并无意见。
随着官军的步步进逼,石楼山的气氛日益紧张起来。王文耀指挥的夜不收已经与官军发生了零星交战,但战果很不理想,闯军夜不收的死伤差不多是官军的一倍。毕竟夜不收这一工种非常考验单兵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善的。之前闯营能打赢马科麾下的夜不收是因为西宁兵还按照在老家对付蒙古牧民的习惯三五人一组,又轻敌冒进,这才被十几人一组的闯军骑兵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旦官军老兵们谨慎起来,闯营的夜不收还是对付不了他们。
其实曹文诏自己也想不通,他到底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兜这么一个大圈子来追赵胜。
赵胜返回陕西的这段时间,惹的事其实也不算很大。但洪承畴还是召回了曹文诏,理由居然是赵胜引起了圣上震怒。
一般的流民造反,如今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可是秀才造反对于明朝官绅就有巨大的冲击力了。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是在现在晋陕两省的各路反王中,偏偏有两位秀才十分抢眼。
点灯子赵胜、闯塌天刘国能二人近来十分活跃。虽然他们一开始使用的是外号,但后来真名和原本的身份也还是传出去了,他们两个的秀才身份引起了他们原来的同类的巨大惊恐。
由于刘国能一直在私下和官府接触,对待士绅也相对温和,所以他的仇恨值并不是很高。而赵胜对大明的统治者甚是痛恨,杀官、杀绅、杀吏,而且坚持不肯招安。于是,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官绅们的书信和奏章里。
于是,崇祯皇帝下了最高指示:秀才谋反,大坏人心,当速行剿除,以正教化。
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洪承畴就把这个倒霉差事交给了曹文诏。虽然曹文诏消灭的流寇不计其数,但从来都是撞上谁就打谁,要特意消灭指定的某支队伍谈何容易,于是他就跟在赵胜的屁股后面兜了快两个月的圈子。
在曹文诏看来,这种做法毫无必要。赵胜固然比那些只会杀人放火的纯正流寇强得多,却也谈不上特别优秀,根本犯不上为他花这么大的力气。他真正想对付的是继承了王嘉胤势力的王自用和那天坏了他好事的张献忠,在曹文诏眼中,这两个人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此外还有闯王高迎祥,他和王嘉胤一样是官军的逃兵出身,队伍中逃兵占的比例很高,很多都是在己巳之变中哗变的勤王军。高迎祥部战斗力很强,作战有章法,如果武器装备能有保障,一般的官军绝不是对手。
然而上命所差,盖不由己,既然皇上和督师让他杀了赵胜,他就得照办。赵胜会跑在他的预料之内,不跑还叫流寇吗。当发现赵胜是和李自成会合,而且还打算与自己开战时,曹文诏心中只有喜悦,这倒霉差事总算能结束了。
他的探子侦察回的情报是:流寇数量在一万到一万五之间,依山设防,部署并无出奇之处。这个布置符合一般流寇的水平,可问题是,李自成和赵胜难道真的就想凭这样的布置战胜自己?
一听说此战的对手是李自成,艾万年主动请战,要求打头阵。他父亲艾应甲死于李自成之手,族人被杀不下数十,此仇如何能够不报。曹文诏当然应允,当下决定由艾万年统兵一千打头阵,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