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都市现代>锦城烟云>第0127章老交替

可以说,锦城电视机厂,是老方厂长一手建设起来的。最初,锦城电视机厂生产经营并不顺利,技术人员短缺,组织管理不到位,生产经验缺乏。工厂举步维艰,一度到了停产的边缘。

后来,老方厂长带领大家攻坚克难,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推动,工厂终于生产出第一台电视机。

老方厂长带领大家不断优化技术方案,不断降低生产成本,让电视机厂在西南地区站稳脚跟。

到了七十年代初期,老方厂长跑省工业厅,跑国家工业部,多方争取资金,引进了两条先进的显像管生产线,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从1975年起,工厂的电视机年生产能力就达到了10万台,现在则达到15万台。

老方厂长最为领导和企业家家称道的,是他的胆识。

在锦城电视机厂的15万台年产量中,计划调拨的,是10万台,调拨价500元一台。剩余的5万台,厂里有自主销售权。

计划经济年代,虽然供不应求,但是,谁敢加价销售?

紧俏商品,要进货,那就得比关系。这是暗中争夺,不阳光,不透明。

而老方厂长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把暗中争夺,变得阳光透明。

他的理念是,你们都想要我们厂的电视机,销售价我不能提高,那你们就比比,你们都能给我们电视机厂什么好处。

于是,有的给电视机厂提供资金;有的给电视机厂低价供应配件;有的给电视机厂低价供应劳保产品;有的,给电视机厂低价供应其他商品。

比如上个月发的福利中,奶糖、罐头、饼干,都是进货商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卖给锦城电视机厂的。

因此,老方厂长在厂里,威信很高,在成都市工商界,威信也很高。

但是,他的这种做法,其他企业和企业家,不敢效仿。

所以老方厂长在省内,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60岁了,自然规律,应该歇歇啦。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江山辈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十年。

老方厂长退休了,厂里的领导干部、职工还得努力工作。他们,需要准确识别锦城电视机厂新的领路人。跟对人,非常重要。

这个领路人会是谁呢?段长来福礼判断,这个领路人,多半是副厂长杨山华。

论资排辈,都应该杨山华接任厂长。

罗副主任也这么认为。杨主任也这么认为。

而对于胡志强来说,他却无所谓,谁当厂长,都差不多,都不会把他的工资,从每月28元,调整到50元。

也不会把他的工作,从生产线,调整到办公室。

于莲花,此时扭着腰肢,来通知干部们,到厂部开会。

听到干部们又开会休息去了,职工们一片埋怨的声音。

中层干部们走后,生产线上的职工混起了日子。

像付汉生这样的老实人,都歇下来和大家吹牛。

干了也白干。

和以往的开会学习不同,这次,不到一个小时,中层干部们就回来了。

根据他们带回来的消息,副厂长杨山华并没有上位。来当厂长的,是国营第一食品厂的厂长刘其中。

刘其中在表态中,说得最多、最重的,就是改革。

全厂的中层干部都隐隐约约地感觉,新厂长要大刀阔斧地改革。

至于怎么改,大家都不知道。

副厂长杨山华并没有上位,中层干部们,还得各显神通,搞好与新厂长的关系。

刘其中个头比付汉生高不了多少,脑袋却比付汉生大,一脸的官相。

新领导上任,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调查研究,熟悉厂里方方面面的情况。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刘其中厂长到组装车间来调查研究,事先没打招呼,搞的是突然袭击。人事科王科长陪同刘其中厂长调查研究。

好在组装车间今天上午工作还算比较正常,没出什么大的问题。

知道刘厂长来调研,杨主任、罗副主任赶紧出来陪同。

刘厂长问:“你们一天能组装多少台电视机?”

杨主任说:“一天能组装500台。”

刘厂长问:“你们车间有多少人?”

罗副主任说:“有200多人。”

刘厂长说:“平均每人每天组装3台电视机。”

这时,刘厂长刚好走到付汉生的工位旁边,付汉生看到新厂长,很激动,他骄傲说:“报告刘厂长,你别看我老,我一天,能组装6台电视机。”

刘厂长停下来,打量了付汉生几眼,说:“你说的是真的吗?”

付汉生以为领导怀疑自己的能力,他心神一慌,拉着旁边的胡志强,说:“这是我徒弟胡志强,他比我强,一天能组装10台电视机!”

刘厂长没有表态。领导不表态,付汉生更加着急,他以为领导不相信他的话。

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假话,付汉生把心一横,说:“领导,我真的没骗你,你要是不相信,我让我徒弟马上给你演示。”

这时候,杨主任终于反应过来了。组装车间目前的日平均效率是不到3台,你付汉生一天能组装6台,你胡志强一天能组装10台。既然大家都这么有能耐,那平均效率为啥这么低呢?

罗副主任却想把车间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新厂长,因此他鼓励胡志强:“小胡,你就给刘厂长露一手。”

杨主任赶紧出来打圆场,他说:“刘厂长


状态提示:第0127章老交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