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中华世纪谈>外1章孔子小传2
六艺是准备做官的人必须掌握的技能。官学的学生都是贵族。他们生下来就准备做官的。

孔子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庶民,没资格做官。庶民做官属于破格录用。他们学官的六艺用途不大。

再说孔子也没有能力教官学的六艺。比方军事技能,孔子没当过兵也置办不起战车,怎么教学生作战?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教的六艺都是书本上的学问。

据说孔子一生收过三千学生。其中通过全部“六艺”考试拿到毕业文凭的有七十二个,人称“七十二贤”。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学指导思想。他经常告诫他的学生们做学问就要“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在工作之余勤学不辍,并且周游列国,访名师拜高人。曾“问礼于老聃(老子),学鼓琴于师襄子(鲁国乐官),访乐于苌弘(周国大夫,精通乐理)”。还向著名学者郯[tan]子学习过官制。

他钻研的方向是礼乐方面。通过不懈的努力,他对礼乐方面的学问越来越精通,名气越来越大。

齐景公访问鲁国的时候专门拜访过他,讨教礼乐方面的问题。不过齐景公更关心的是如何成就霸业。孔子给他的建议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他拿秦穆公破格提拔百里奚为例,希望国君能给庶民做官的机会。

孔子在35岁的时候去齐国求职,做了齐国丞相高朝子的家臣。看来民办学校的生意不是太好。

齐景公听说孔子来齐国了,把他叫来见面。

齐景公问他如何才叫以礼治国?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分清上下尊卑,各守本分,国家就好治理了。

齐景公同意他的说法。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那国家就乱套了。

齐景公问他:我具体该怎么做才能治理好国家呢?

孔子说:“政在节财”。国君懂得节俭,百姓的负担就轻一点。做为国君应该以仁心对待百姓。

孔子来齐国的路上,路遇一个妇人哭坟,哭得非常痛。他过去打听怎么回事啊?妇人说,这地方有老虎。前不久我舅舅让老虎吃了,我老公也让老虎吃了,如今我的儿子也让老虎吃了。孔子非常纳闷,那你怎么不赶紧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苛政猛于虎也”。

所以孔子认为施行仁政应该成为国君的基本工作方针。

齐景公认为他说得很好,打算封孔子做官,但被他的宰相晏子拦住。

晏子说儒生都是些耍嘴皮子的,干不了实事。他们太拘泥于古礼。你瞧他连上台阶先迈哪只脚都要琢磨一番。他来齐国做官还不得把齐国百姓累死。他那套繁文缛节的礼仪,咱学一辈子也学不完啊!

齐景公对晏子言听计从,于是不用孔子。

孔子的执政理念跟齐国大夫合不来。齐国大夫恨不能弄死他。“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齐景公也没办法,只好婉言请孔子走人。

孔子被齐景公辞退后返回鲁国。

回到鲁国的孔子继续办学。因为得到过齐景公的赏识,又有在齐国的从政经历,孔子的名气更大。慕名而来的学生更多了。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状态提示:外1章孔子小传2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