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子午春秋>第51章郑、宋决战三

防邑陷落标志着郑庄公“以王命讨不庭”的行动暂时告一段落。但是战事并未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宋殇公的脑子虽然转得很慢,但终究还是在转。他终于不再顽固地坚持正面作战了,但此时郜城已经丢了。他转而向卫国派出使者,请求卫宣公派兵与宋师一同入侵郑国。

卫宣公感到十分为难,因为卫国与郑国刚刚结下瓦屋之盟。宋使说:“尽管卫国与郑国存在同盟关系,可是两国也从来都不是盟友看看郑国对瓦屋之盟的另一个盟友宋国耍了多么卑鄙的手段就知道了。卫国没有参加伐宋联军已属违抗王命,已经是郑国进攻卫国的最好口实了,郑国的下一个目标肯定是卫国。

“卫国与其到了危急时刻再请求宋国出师相助,不如现在就和寡君一起主动进攻郑国吧郑师还驻扎在防邑,没有踏上回国的路。郑国国内空虚,如果我们能够攻陷新郑或者消灭郑寤生的军队,就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国家的安全了要知道,在天子失势的时局之下,哪个国家也不可能保持中立所以就请卫侯作出明智地选择吧”

卫国人最终决定站在宋国一边。卫宣公认为仅凭两国力量仍然不足以对抗郑国,便又把蔡国人拖上漏水的贼船。

宋、卫两国各自集合一支军队奔袭新郑。但是军队在行军途中遇到大雨,前进速度变得十分缓慢。当联军到达新郑郊外时,郑国人已经做好了防御准备。联军原本是想要搞偷袭的,所以人数不足以攻城,又缺乏辎重和攻城器,于是就在外围扫荡一番后准备回国了。

宋人发现来时的道路已经被洪水冲断了,军队不得不选择另一条捷径撤军。

郑庄公接到军情急报立即率军回国,郑军从北部进入国境时联军正要从东方出境。在联军回师的捷径上有一个小国叫戴国今民权县东。戴国与宋国同姓,地处郑、宋两个大国之间,是个典型的在夹缝里求生存的国家。

戴国此时是亲附郑国的,亲附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因为两国具有姻亲关系;二是因为郑庄公喜欢用收买的方法结交小国;三是因为宋殇公的人品太次。

宋殇公派使者到戴国去,准备向东道主借道回国。但是戴国公室内外、君臣上下竟然没有一个同意借道的,原来宋殇公竟然小气到不舍得花一点好处去收买代言人。

既然借道的请求遭到了拒绝,联军就应当绕道而还,尽快脱离险地。但是宋殇公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忘记了自己仍然身处敌境,断然下达了攻城命令。

孔父嘉劝道:“我军入侵郑国的目的是解郜、防之围,现在郑军已经回师,目的就已经实现了,们应当迅速回国以准备对郑国的战争。戴国无罪,进攻戴国无异于节外生枝。如果再被戴、郑里外夹攻,我军必败无疑。”

宋殇公说:“那就抓紧时间,在郑军到达之前占领戴国。”

戴国虽小,却建在地势险要的地方,它处于一条东西走向隘道的关口,戴国面向郑国的那面的是一条五里宽的隘道,面向宋国那面的却是象喇叭口一样由窄到宽逐渐开阔的平坦地带。

戴国依隘道北侧而建,南侧并排建立两个要塞,要塞上有城桥连接,这样便形成了“一城加两塞”的品字形防御体系。宋殇公查看实地情况后决定从东、西两面发动进攻,但是联军的兵力并不充足。

这时宋殇公又作出一个不可理喻的决定,他命使者去招蔡国人共同伐戴。对于蔡国人来说,这可是个费力又没好处的苦差事。蔡桓侯觉得宋殇公过于盛气凌人,一怒之下只派了一小支军队前去参战,军队由一名中大夫率领。

蔡军到达隘道西端的指定地点后,三国军帅在一起开会。因为蔡侯派来的军帅地位太低,宋殇公认为他瞧不起自己,所以旁敲侧击地说了不少风凉话儿,他的话惹得蔡军的指挥官极为恼火。

卫军的一部和蔡军被派到戴国的东侧。联军经过两天的急行军,从北面绕过隘道,最后来到戴国东门外。行军时卫军在前,蔡军在后。蔡军在行进时发现了郑军的踪迹大量的郑军远远跟在他们后面,卫军因为走在前面,所以看不到敌人。但是蔡人由于厌战并且怨恨宋殇公,他们没有提醒卫军,也没有向宋人报告。

郑庄公决定打一场大规模的包围战。他把太子忽从都城召来,并要求他把守城的士卒全部带过来如此一来新郑就成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此时哪怕只有二百个流氓土匪组成的团伙也能占领都城。

郑庄公把军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公子突和高渠弥率领,尾随蔡军到戴国东侧去;另一部分由太子忽和祝聃率领,堵住隘口西端并驻守隘道中的制高点,防止敌人出逃。

联军发现自己处境十分危险,于是决定抓紧时间攻占戴国。宋殇公在做战前动员时喊道:“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如果三天之内不能灭亡戴国,咱们就全体到郑国当奴隶去吧如果占领戴国,我们不但能安全回家,而且每个人都能得到赏赐、奴隶和战利品整个戴国的财产就都是你们的了”军士们对他的话虽然连一个字也不相信,但是他们除了占领戴国已经无路可走了。

联军决定把进攻重点放在南侧的两个要塞上。要塞依峭壁而建,孔父嘉挑选了一些善于攀爬的弓手,命令他们爬到峭壁上方。宋殇公发出作战命令,联军从东、西两侧进攻戴国,但是对要塞的攻击却是全方位的。

当守军布满城头


状态提示:第51章郑、宋决战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