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大明孤忠李定国>上部 风云际会 十一 漫天烽火照西京 共襄连营战关中

张献忠在凤翔城下被闯王高迎祥狠狠摆了一道,差点儿没被洪承畴包了饺子。哪知这才刚撤出凤翔,高迎祥又派来信使联络,邀他前往会盟,信中言语恳切,态度谦卑。

原来此时入陕的各路义军皆已汇聚到了西安城下,但西安毕竟是陕西省城所在,城防坚固,重兵云集。而在诸路义军中,也就数高迎祥和张献忠两支队伍最为强悍,倘若张献忠不来,单凭高迎祥,想打下西安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此时,洪承畴大军正在回援途中,大伙儿全都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合则生分则死。

大战一触即发,张献忠也顾不得先前的恩怨,当即下令全军掉转向东,朝着西安进军。

随着张献忠的加入,汇聚于西安城外的各路义军总兵力达到了整整二十万,连营五十里,声势浩大,烽火照西京。

西安若失,天下震动。虽说这群流寇除了高迎祥和张献忠外,其余大多都只是乌合之众,可洪承畴还是不敢冒这个险,他赶忙将主力官军及后勤辎重队暂时交予贺人龙统领,并千叮万嘱,务必日夜兼程回援西安。

贺人龙自是满口答应,洪承畴随即带着曹文诏连同其本部一千精锐轻骑,先行一步,星夜抄近道赶回西安,布置城防。

洪承畴前脚刚入城,义军后脚便将西安围了个水泄不通。顾不上庆幸,洪承畴立刻召集城中各级文武官员,共商御敌之策。

众官员七嘴八舌地争论了老半天,还没等他们商议出个所以然,城外义军就对西安发起了猛烈的攻势。按照先前议定的作战方略,西营义军的主攻方向是北面的安远门。

由张可旺率兵五千打头阵,张献忠自领大军在后压阵。

张可旺踌躇满志地领兵来到护城河边,然而城头上的官军却没有半点儿动静。张可旺不知是否有诈,于是分兵一千为前队,将扶梯架在护城河两岸当作浮桥,过河后,前队义军又将梯子竖起,沿着城墙一字摆开,随后鱼贯向上攀爬。

眼看着就要登上城头,可官军却依旧没有什么动静,张可旺心中暗想道“难道是官军弃城而逃了,不然怎么半天没有见到一个人影?”

正在胡思乱想间,忽听得城上一声炮响,一时间飞矢如蝗,更有官军两人为一组,端着铁锅,稍稍倾斜,将烧热的火油浇灌下去。

火油所到之处,惨叫哀嚎声不断,攀爬的义军悬在半空,猝不及防,不断有人从扶梯上跌落,摔得粉身碎骨,更有人见火油将至,干脆两眼一闭,自己跳了下去。

其余过河的义军,不是被乱箭射死,便是在慌乱撤退途中被水淹死,最终逃回对岸的竟不到百人。

见义军退去,官军立刻将架在城墙上的扶梯尽数扯上城去,劈碎烧毁,又有人缒下城,取了跌死城下的义军首级,号令于城楼。

首战就折损了一千弟兄,在后压阵的张献忠惊愕之际,忙令张可旺收兵回营。

回到营中,张可旺人不卸甲,马不离鞍,一脸不甘地请战道“父帅为何突然收兵?孩儿刚刚一时大意着了官军的道,这便重新组织人马攻上城去!”

张献忠摆了摆手“那火油着实厉害,白日里爬城,若城上再打出火油,恐难以躲避。且让弟兄们吃饱喝足,待天黑之后再做计议。”

待至子时,张献忠仍让张可旺领兵五千前去攻城。再次来到护城河边,张可旺又派出一千人去打头阵,照先前办法过河,然后将梯子靠着城墙,一齐往上爬去。

在一片黑暗中,张可旺抬头见那城上并无灯火,许多人相继爬进了城垛,心中不禁大喜道“这回可算是成了!”

谁知就在此时,听得城上一声炮响,霎时间,城头灯笼火把照得如同白昼。登城义军全都陷入了官军预先布置好的,挂满倒钩的大网中,失去了反抗能力。

不消片刻,登城义军就被官军斩杀了个干净,人头尽皆抛下城来。

张可旺正在懊恼间,却见身后老营方向忽然火光冲天,他暗道一声不好,赶忙收兵回救老营。

原来就在张可旺攻城之际,曹文诏带着一千精锐轻骑趁着夜色,只打开一个城门缝,依次牵马悄然出城,在城外集结完毕后,便对张献忠的老营发起了突然袭击。

张献忠此时正在中军大帐内盯着沙盘,焦急地等待着张可旺破城的消息,骤然听见外头杀声四起,知道情况有变,连忙从王尚礼手中接过自己的“天赐飞刀”,大踏步朝帐外走去。

刚走出大帐就看见整个老营已然陷入了一片火海,火光中到处是骑在马上,来回穿梭砍杀的官军骑兵,混乱间一时竟不知到底有多少敌人。

张献忠一连将两名近身的官军砍翻下马,正想着继续上前拼杀,却被王尚礼给死死摁住。

王尚礼拽着张献忠的胳膊,冲他大吼道“敬帅,敌情不明,不可贸然行事,不如暂避风头,再做打算!”

说罢也不管张献忠同不同意,招呼着众扈卫赶紧架起张献忠撤退。

等到张可旺引军回到大营时,曹文诏早已带着官军呼啸而去了。

在王尚礼和十余名扈卫的拼死保护下,张献忠一路向西狂奔了十几里,直到遇上了赶来救援的张定国和他所部三十八骑亲兵,这才终于勒马停了下来。

西营这边攻城屡屡受挫,其他几路围城的义军也没能好到哪去,在洪承畴和曹文诏的严防死守下,二十万义军在西安城下碰得是头破血流,根本没有讨到半点


状态提示:上部 风云际会 十一 漫天烽火照西京 共襄连营战关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