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北雄>第136章东进

“快快,绳子呢,拉他出来,别管马了。”

李破满脸都是雨水,嗓子也黯哑了许多,指挥着兵士,七手八脚的将陷入沼泽的程知节拉了出来。

也看不清程知节脸上颜色了,这明显就是一个泥猴,泥水顺着他的大胡子,流淌下来。

这个生猛的大汉,甩了甩脑袋,逞英雄似的锤了锤胸膛,但习惯性的大笑声,却早就没了踪影。

回头看着沉入沼泽的战马,这个活土匪眼中也难免流露出黯然之色。

李破已经没工夫管这些了,抬腿踢了一脚程知节,“睁眼瞎吗?看着路点。”

转身就走,程知节吐了几口泥水,心有余悸的跟在了他身后。

此时,他们早已离开了辽东城。

大军分为两部,一部由大将军宇文述率领,直奔鸭绿江而去。

另外一部,由大将军于仲文统帅,往西南乌骨城方向行军,这处高句丽城池,是必然先要拔除的,因为大军过江之后,乌骨城正位于大军侧后。

当然,乌骨城打下来,也能为大军添上一个粮草转运的地方,如果后面的人还能将粮草运上来的话。

不过,等大军出发了几天之后,隋军从上到下,就都知道,后面的粮草,是不用指望了。

路太难走了。

大片的原始森林,里面豺狼横行,虫蛇遍地,进去之后,就别想再转出来了。

而平原之上,遍布沼泽,雨水一下,更是危机四伏。

像李破这样有着一定的心理准备的人,都有些措手不及,没想到辽东在这年头,竟是这么一副狰狞面目,就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是的,此时的辽东,万物冰封的冬天很可怕,夏天也不是闹着玩的,几乎可以和南方的一些凶险去处相提并论,并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只是少了烟瘴之气罢了。

实际上,高句丽人生活在这里,也只是居住于各个城堡或大城之中,从没有想去好好修修道路什么的,因为他们的国力,根本不允许这么做。

这也是中原王朝屡屡占据此处,却无法形成有效的统治的主要原因。

骑兵全都成了步卒,马邑这一部,跟随大军往乌骨城而来,一路之上,摸爬滚打,几天下来,就都有些力疲了。

这还是因为经过了一个冬天的体能训练的结果,其他各部的情形,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这一路兵马,比另外一部强的地方在于,能驮东西的马匹很多,后来大将军于仲文干脆下令,将战马也当成了驮马来用,因为士卒身上带的东西太多了。

为了不适军卒抛弃粮草,大将军于仲文,下达了最为明智的一条军令。

大业八年六月,于仲文率军拔乌骨城。

这一战没什么好说的,大军过处,所有高句丽人的城堡,城池,都被大军无情的碾的粉碎。

这次,没有仁慈的皇帝在来找别扭,军人们忠实的执行了军令。

所有的粮食,都被当做了军粮,碰到的所有的高句丽人,再没有成为战俘的机会。

两部大军,尽情的扫荡了沿途直至鸭绿江北岸的高句丽聚居地。

乌骨城更是一战而下,隋军离开的时候,在乌骨城放了一把大火,将已经变得死气沉沉的乌骨城烧做了白地。

这把火,就是李破带人放的,战争的残酷,以及艰难的路途,早已让他心硬如铁。

他还带人进入乌骨城,抢到了一些粮食和肉干。

李碧跟他抱怨,马匹已经不堪重负了。

李破振振有词,后面的粮草运不上来,等过了大江,你就知道食物到底有多珍贵了,就算把马都累死了,食物也不能丢了。

实际上,这一路走过来,李破对这支大军的命运,已经不抱多少希望了。

穷山恶水之间,后勤断绝,到了平壤城,这支大军中还有多少人,能直起腰板,拿起武器,去跟人拼杀?

这明显是一趟死亡之旅,为今之计,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准备,等到逃命的时候,却还是得看大家伙儿的运气了。

数十万大军的崩溃,李破无法想象的出来。

所以,他还留着点侥幸,这么多的人,吓也把高句丽人吓死了,再加上,大军主帅又不是一群傻子,总不能带着这么多人去送死吧?

到了六月中,两军终于会师于鸭绿江北岸。

这个时候,宇文述的这一部,就凄惨的多了,粮食差不多已经消耗殆尽。

这不是因为带的粮食不够多,而是有很多士卒,将粮食给扔了。

疲惫的隋军将士,还都保持着建制,但士气上,就不用提了。

这个时候,大军停了下来,因为高丽国相,乙支文德来降。

这个人吧,其实没什么可说的,后来半岛人将他吹的很玄乎,但说实话,这个人不但跟后来的半岛人没什么血缘关系,而且,这人跟中原的良臣大将们相比,只能用猥琐来形容。

李破亲眼看到,这人弯着腰,带着卑微的笑,进入了隋军的中军大营。

随后的事情,李破也没弄太明白。

这人跑了,据说渡江而去的时候,还给大将军于仲文留了一封书信什么的。

弄的好像诸葛过江一样。

实际上,这位高句丽国相,在此战中起的作用,着实不算大。

隋军缺粮,士卒疲惫,却还是渡过了大江,往大同江方向进发。

这一路上,战事开始密集了起来。

但已经受到重创的高句丽人,不堪一击。

不管是诱敌深入


状态提示:第136章东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