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禁卫军暂时退却了,但那是他们主动选择的撤退,并非战败之后的溃逃。王仁礼知道他们一定还会在某个地方重新集结,然后再一次展开对神武军的阻击。
王仁礼分析了大食禁卫军几种作战的可能性,觉得他们必定会在前方二十里处的沙里河沿岸进行埋伏,这条河虽然并不深,但却是前往埃兰的必经之地。
另一方面,又遣人返回希尔凡像秦晋报告这里发生的事情,以及粟特部阿斯塔的意外。
这次意外对于王仁礼而言算是当头一棒,让他十分恼火,也是憋足了劲要挽回颜面。
他不是个鲁莽的人,此人之所以年纪轻轻就被秦晋委以重任,得其看重的正是沉稳二字。
然则,就算再沉稳的人也有失策的时候,就如王仁礼那晚带着人去追阿斯塔一样。
结果是放走的俘虏被大食人重新收拢,阿斯塔也不知所踪,好在神武军主力并未因为大食禁卫军的突袭而受到损失。
相反,大食禁卫军算是硬生生一脚踢在了铁板上,吃了个不大不小的亏。
与之前战术上的成功算是一胜一败,双方也因此扯平了。
但神武军的年轻将领个个都是心高气傲的,如此吃了亏又怎么能轻易的就算完呢?
正是因为如此,王仁礼反倒不急着向埃兰城进发了,反而研究起了在哪里与伊本的禁卫军进行决战。
想要攻下埃兰城,左右都绕不过大食的禁卫军,与其急着赶路,不如停下来将这个*烦一次性的彻底解决。
王仁礼的主旨是敌人想要做什么,就片不能让对方如愿。比如伊本很可能在沙里河沿岸对神武军进行伏击,那么他就一定不能顺着大食人,而是将其引至他划定的区域,然后再进行决战。
实际上,整个伊拉姆的地形都是一马平川,没什么大山也没什么深谷,只是沙漠戈壁与绿洲交错存在。
在白日间,很难掩藏千人以上的军队,大食禁卫军就算要在沙里河埋伏,也会很容易的暴露目标。
事实果然如此,游骑仅仅用半天的功夫就探明了沙里河沿岸的大食禁卫军是如何布置的。
以大量的骑兵在两岸游弋,步卒则分列两岸,似乎随时都可相机而动。
这与王仁礼的预期大致降服,如果大食禁卫军的将领是个草包蠢货的话,也不可能摆出那一夜的包围阵。
卡扎尔是最着急的,他一直心心念念的打算借着唐人的势力重返伊拉姆,在听说来自泰西封的禁卫军撤退以后,本以为夺回埃兰城就像才是一条虫子那么简单。哪成想禁卫军居然只是虚晃了一下,竟调头打了过来。
实话说,卡扎尔怕曼苏尔的禁卫军已经怕到了骨子里,早就失去了与之对敌的勇气,他现在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唐朝人的身上。
此时见王仁礼不紧不慢,也不知道他究竟如何打算,他早就急的肚子里像是着了一团火。
可他又不敢三番五次的去催促,这些唐朝的将军个个都很年轻,脾气也不怎么好,万一惹恼了,可不知道如何才能将关系修不好。
在确定了应对策略之后,王仁礼下令,将默棘连的葛逻禄兵马分作前中后三部,其中前军跟随他直奔沙里河,其余两军他另有安排。
王仁礼猜测的没错,伊本就是要在沙里河沿岸等着他,等着他半渡之时而放手一击。
摆在沙里河沿岸的骑兵是用作侦查敌情的,一旦返现唐人打算在某一处渡河的迹象,便会立即通知主力兵马,然后主力就猛扑过来,将唐人彻底按死在沙里河。
这个计划也用不着掖着藏着,除非唐人不想渡河,只要去埃兰就必然要选择渡河,那么这一战无论如何也是无法避免的。
穆罕默德为伊本的计策拍手叫好,一连串的马屁拍下去,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伊本早就对穆罕默德那粗鄙的语言生出了反感,一个奴隶出身的家伙,窃取了主人家的财产,不管其立场如何,是不是为哈里发效忠,这件事本身就会让所有的贵族所鄙视。
就算平民出身的伊本同样也对穆罕默德十分之厌恶,但为了哈里发的全局大计,才不得不忍住了厌恶之心,捏着鼻子与之合作。
可穆罕默德就像不知道自己讨人烦,每天都和苍蝇一样在伊本的身前身后喋喋不休着。
有时候,伊本实在听的烦了就一顿臭骂将他撵了出去,但过不上半天功夫,这家伙立马又会厚着脸皮出现,依旧围着伊本喋喋不休。
当伊本彻底失去耐心之际,好消息传来,唐人出现了,至少有五千人的前锋出现在沙里河附近。
这显然是试探着寻找合适的渡河地点,伊本并不着急,只下令各部就位,静观其变,一旦确定了唐人的具体过河地点就四面合围。
对于唐人那种可以发出巨大声响的神秘武器,伊本也有了应对之法。
这种东西说到底与弓弩一样,都是远距离才能发挥威力的武器,一旦被步骑兵抵近,就和牛羊也没什么区别。
所以,到时只须以骑兵猛冲,顶住一开始的损失,很快就会将其压制下去,对步兵主力也不可能造成多大的影响。
经过反复的分析与推演,伊本确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同时又觉得那一日过于保守,被突如其来的打击唬住了,如果当时没有产生畏惧心理,此时恐怕早就已经大破唐人的军队了。
只可惜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过去的事想的再多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