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青春校园>钟爱之国>第16章 非洲一样的渔家
”字。

看到集中过来几条小木船上的渔民,叶芦伟就想起了后世关于非洲的报道,可能也非常的适合这些顽固的渔民。

传统之所以是传统,就是它长时间地得到尊重遵守。洪七爷的渔船现在就遵守传统,不能过江心线。

这个江心线,不是一条可以看见的线,也不是水面宽度除以二的线,而是江水主河道中心线。这么说吧,就是水流最大最快的那条线。

叶芦伟搞定洪七爷,连人带船雇了五只,却还是只能坐渡船过河。这时候的渡船,是县水运公司的,国营企业呢。

嘉陵江龙光镇段江面宽度,夏季差不多有七八百米,没有对讲机的时代,洪七爷们自然有其它通讯手段,主要就是挥手、摇衣服加大喊大叫又蹦又跳,算是早期的旗语。这旗语外人懂得起的太少,过江时叶芦伟聪明地带上了一个“鱼猫子”(打渔人)当临时通讯员用。

小龙镇位于嘉陵江左岸,嘉陵江到了这里突然向右转弯,让左岸的小龙镇生活在“外弯险,内弯浅”的外弯。

这个内外弯的差距有其科学道理,外弯水流急,内弯水流缓,所以小龙镇被冲刷得成了怪石江岸,而龙光镇却是宽阔肥沃的河泥滩涂,江边芦苇最宽的地方近一公里,整个内湾有近五公里长。

九十年代初的芦苇森林里,水鸟成群,水毛子(水獭)成队,春夏捡野鸭蛋都能养活好多人。叶芦伟自己就有进去捡野鸭蛋迷路的经历,还好知道听着水声先走到江边,再沿江边回到大路。

小龙镇尴尬的江岸一无所出,唯一一个优点就是港口水深更大,偶尔有大船泊在小龙镇过夜,让小龙镇看起来更威武一些。

实际上的小龙镇因为位置高不怕洪水,所以只有一条街,没有诗情画意、入得画、上得电视、做得古镇的河边街。

叶芦伟和何二流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学习生物,彼此学习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但做为各自领域的学霸,眼界和足迹比普通人宽广是一样的。

不要以为何二流这种不读书的人就“不学无术”,“术业有专功”这句话才是真理,可惜大多数人,把书面那窄得可怜的知识理解成全部的“术”。

何二流不依靠任何人,自己能在十几年时间里从一个“不学无术”的二流子,打拚到身家近亿,绝对不是大多数“读书人”理解的运气好、pì_yǎn黑。

前一世,何二流主营业务是劳务承包和国际低端劳务输出,从叶芦伟给他打理的情况看,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有良心的企业家”。从来没有长时间拖欠民工工资,从来没有各种坑爹扣钱管理制度,管理可以说比多数国企更人性化。

何二流这人对自己能力的理解,就是后世那句著名的话:把专业的事给专业人员去做。用人的水平非常之高,主力员工的认同感、粘合度超出市场平均水平很大一截。

这样的没读过多少书的人,你们“读书人”不能武断地说他不爱学习,他学习的内容不是书本知识而已。

后世那么多管理学著作,教人当领导当老板当一代,但写书的人自己未必就有当领导当老板当一代的能力。况且成功各有各的成功,完全不可复制。失败虽然也各有各的失败,但失败的可复制性远高于成功。

毕竟天下当妈的基本都一样,儿女却各不相同。遗憾的是,失败正是成功它妈。

小龙镇这地方,两位不同领域的学霸当然是来过多次的,更小的时候两人甚至游泳过来过。轻车熟路地找到小龙镇的茧站,果然这里也有一个人在做何二流之前的生意。何二流还认识这边街的老大。

没什么说的,以当日茧站交易价格上浮二元做为代价,要求对方供货到江心线。对方表示完全无压力。之前其实人家就悄悄派小弟过来送过货给叶芦伟了。

留下两个金刚帮着小龙镇的二流子们设卡收货。叶芦伟和何二流回到江边码头,带来的临时通讯员发了个信号给龙光镇这边,两边的小渔船同时向江心划去。几分钟后在江心线靠龙光镇这边回水涡里汇合。

叶芦伟见两边船夫聪明地利用回水在江心打转,完全可以无锚无动力停留,心里不由也是点赞。人家也是有绝活的啊。

小龙镇赶场日子是三六九,龙光镇则是二五八,满红玉娘家那个镇叫土地庙,赶场日子是一四七。三个镇沿嘉陵江布置,直线上大至呈三角形,正好满足附近大姑娘小媳妇“三天赶一场,逢十洗衣裳”的诉求。

今天是1992年7月11日,星期六,农历六月十二,宜解除祭祀理发入殓安葬破土。看完万年历,觉得老祖宗管得真宽啊,剃头都管。

小龙镇要明天才赶场,正好与龙光镇错开收茧高峰,当初定这个赶场日子的人,眼光不错,点赞之。

一个下午的时间,小龙镇的二流子组织不太给力,仅送来了不到五百公斤茧子。何二流大为不满,趁天没黑之前又去了小龙镇指导工作,决心要在明天赶场时打个漂亮的首胜。

临出发前,叶芦伟叫住了他,带着他去信用社第一次行使了“特别提款权”。

胡勇见这两二货上午才存的钱,下午就取走三分一,不由哭笑不得,严重怀疑是不是高估了叶芦伟,这货难道就是个嘴货?除了吹,其它其实都不会。

叶芦伟却是及时发现,自己高估了小龙镇二流子的欠款能力。在龙光镇,有叶芦伟这种“知名人士”和周一闷这种“


状态提示:第16章 非洲一样的渔家--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