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四章 收关行动(四)

虽然李壮勇对这次胜利并不怎么兴奋,认为自己以一个团的兵力打对手一个连,着实是有些胜之不武。但在三天以后,刘铁率领大队人马到达抚远,还是对李壮勇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表扬。

其实在这个季节,能够顺利的将军队带出300公里以外进行战斗,这就已经是相当出色的表现了,至于以多打少,在刘铁看来根本就不叫事,谁说打仗不能以多打少的,能够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辗压对手,那才叫有本事佬。而且作做人民军陆军的高级军官,刘铁对当前的局势十分清楚,远东战争己经进入了尾声,从这次战争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来,因此现在能有仗打就不错了,那有资格挑三捡四的,要知道还有多少部队正眼巴巴的看着,却上不了战场。

当然,拿下抚远只是这一战的第一步,接下来才是这次出兵的主要目标——伯力。

伯力,俄国名称是哈巴罗夫斯克,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会合口的东岸,与抚远隔江相望,原来是属于清廷的领土,在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中,割让给俄国,并以17世纪,俄国侵略黑龙江的头目, 俄国称其为探险家哈巴罗夫的名字命名。由于伯力是东北地区两条大河的交汇处,可以扼守两江江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向南可由陆路至日本海,向东可由阿穆尔河水路抵鄂霍茨克海,因此是俄国在远东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总要节点。

人民军在抚远休息了3天,刘铁率领1师,向伯力进发,因为俄军总同也只有2个营的兵力,出动一个师对付他们,己是绰绰有余了。由于抚远距离伯力只有60公里左右,而是全程都可以在结冻的河面上行进,先由乌苏里江进入黑龙江,在俄国境内被称为阿穆尔河,就可以到达。这对全部配备了滑雪板和雪橇的人民军行军,是非常有利于行动的。因此人民军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到达伯力城前。

经过了数十年的移民和经营,现在的伯边己是一个人口超过10万人的城市,共计包括有20余个城镇,并且建造了一座欧式风格的堡垒,及周边大量的炮台。

抚远失守的消息己经传到了伯力,守将马卡维奇少校也十分震惊,因为他确实没有想到,人民军会在这样极端恶劣的气候中对俄军发动进攻。其实伯力的防御工事建设得还不错,毕竟这里的地历位置太重要了,又是位置中俄的边境,但无奈现在的守军实在太少,只有1个营,大约500余人,怎么布置都不够用,而且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露天炮台都被冰雪覆盖,当然既使没有冰雪,炮台也用不了,因为没有火炮,伯力的火炮大部份早就都被俄军抽调走了,没给伯力留下几门。而且以现右伯力的兵力,也不足以分派军队去守卫炮台。

虽然马卡维奇少校立刻向赤塔发出了求救电报,但他自己对援军都不抱任何希望,因为伯力距离赤塔实在太远了,超过了1000公里,既使是坐火车,也要2天的时间,再加上组织军队、物资等时间,至少也需要10天的时间才能到达伯力,这还是在赤塔有足够的余力增援伯力的前提下,而现在赤塔也面临人民军的压力,恐怕抽不出多少兵力来增援伯力。

果然,就在电报发出的第3天,马卡维奇少校收到了赤塔发来的回电,告诉他现在赤塔也面临着人民军的威胁,因此没有增援伯力的能力,只能让少校自已想办法。最后还说了一句愿上帝与你同在。

这个结果也在马卡维奇的预想之中,因此到也没太失望,而且尽管手头上的兵力有限,但马卡维奇少校还是尽力的布置伯力的防守,堡垒外的炮台只能全部放弃,集中兵力来守卫堡垒,好在是现在炮台都被冰雪覆盖,既使是俄军放弃,人民军也用不上,另外马卡维奇也认为,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人民早能够杀到伯力就己经很不错了,基本不可能携带大量的火炮,俄军如果能够依托坚固的堡垒防守,还是有机会保住伯力的,毕竞在这样严酷的气候下,人民军也不可能长时间的围攻伯力。

吊人民军显然不想和俄军过多的纠缠,毕竞气候实在太恶劣,其实行军到还没多大关系,但在野外宿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尽快攻占伯力,在城镇中过夜是最好。

于是人民军只休息了一夜,在第二天就向伯力发动了进攻,首先当然是对伯力进行炮击,人民军的炮兵部队架好迫击炮,向伯力城展开了猛烈的炮击。

虽然俄军放弃了堡垒外的炮台,但毕竞还有一座全封闭,并以石砌结构为主体的堡垒,对这样的防御工事,60迫击炮基本没有什么用,只有80、100口径的迫击炮才能对这样的堡垒造成一定的杀伤,由其是100迫击炮的威力,杀伤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而人民军的80、100口径的迫击炮加起来超过了100门,全部开动起来,威势也是相当惊人,因此一时铺天益地的炮弹如雨点一般向俄军的堡垒射去,而密集不间断的爆炸,将堡垒几乎完全覆盖。

既使是躲在厚石砌成的堡垒里,但这样密集的炮火,还是令堡垒中的俄军感觉到胆战心惊,因为炮火实在太猛烈了,而且谁都没有想到,人民军在这冰天雪地的时候发动进攻,竟然还能够携带这么多的火炮,这需要消耗多少人力物力,而就为了伯力这个小城,值得人民军下这么大的本钱吗?

虽然伯力的堡垒是用石砌结构为主,但毕竟不是像一些重要堡垒那么


状态提示:第四章 收关行动(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