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络游戏>三国领主时代>第599章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上青州刺史位后,冀州刺史韩馥对他更加忌惮,加大了对渤海的封锁力度,袁绍则以“共讨黑山军”为名,不断向冀州府催要粮草物资,双方矛盾更加激化。

袁绍有心取代韩馥,可钱粮不足,担心事败失去立足之地,未敢轻动。

现在袁绍声势越来越高,但实力并没有随之增长。

渤海军是讨伐董卓时组建,当时得到冀州府大力支持,军势强于郡国。以渤海郡产出,无力长期维持现有规模,随着韩馥和袁绍矛盾日益明朗化,冀州府对渤海郡的援助越来越少,渤海军日子难过,无法靠内部挖潜化解。

外援方面,同样指望不上。

青州刺史焦和是袁绍的人,袁绍让焦和到青州上任,就是希望从青州持续得到补给和支持,帮助渤海郡渡过难关。但焦和进展并不顺利,青州黄巾势力很大,黄巾军规模高达数十万人,焦和上任后被黄巾军搞得头大如斗,现在只是勉强把州府的班子撑起来,让青州恢复安定仍然遥遥无期。焦和自顾不暇,也就无力给予袁绍支持。

韩馥加大封锁力度,让袁绍苦不堪言。

对袁绍而言,当前最省事的做法是放弃渤海,占据青州。但袁绍视冀州为争霸之本,放弃渤海意味着以后重夺冀州难度将大增,袁绍哪会甘心,咬牙也要死撑下去。

袁绍不肯放弃渤海,可渤海郡缺钱少粮,没有直接兵戎相见的底气。

不可力敌,只能智取。

逢纪献计道:“韩馥乃平庸之辈,我们可以暗中与北平太守公孙瓒相约,让他南袭冀州。待公孙瓒大兵一动,韩馥必然惊慌失措,我们再趁机派遣能言善辩的人去和他说明利害关系,不怕他不让出冀州来。”

袁绍深以为然。

公孙瓒是河北著名军事强人,北平军以骁勇善战著称,打得幽州游牧民族没脾气,让公孙瓒作势攻冀州吓唬韩馥,那是再适合不过的人选了。

带着袁绍亲笔信的使者赶赴北平。

使者刚走不久,韩馥部下鞠义反叛,韩馥讨伐不利,袁绍派使者与鞠义结交,两人势力均弱于韩馥,抱团取暖乃大势所趋。这件事进一步激化了袁绍和韩馥的矛盾,冀州府切断对渤海郡的所有支援,彻底撕破了脸皮。

按照历史主线情节,韩馥下课进入倒计时。

冀州之争还没有水落石出,神州接连发生两起冲突。

第一起冲突发生在益州,益州府军队和巴郡军动了手。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益州府和巴郡太守府关系紧张,刘焉决意将赵部从巴郡太守的位置上赶下台,但赵部也不是好对付的主,想尽办法自保。关东盟主袁绍和朝廷宿将朱公开声援赵部,让刘焉投鼠忌器,暂时放缓了对赵部的逼迫,大家试图在谈判桌上找到解决办法,但州府军队和巴郡军在边境地区长期对峙并没有结束。

都知道上面在谈判,没必要在结果出来前把气氛搞得那么紧张,况且两支部队的将士很多彼此还认识,两边都保持着克制。

冲突导火索,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

对峙地区有一条小河,两军隔河相望,前段时间一直相安无事。

州府军声称:事发当日,巴郡军有几名士兵在河边冲着本方军营小便,当时正是开饭时间,上百名州府军士兵在河边用膳,认为巴郡军士兵的行为是明目张胆的挑衅。大家正吃饭呢,将裤裆里的玩艺掏出来是个啥意思?是打算慷慨地舍生取义给大家添个菜么?就算你们有这心,也得问问大家乐不乐意吧?据说有几名士兵恶心得连饭都吐出来了。

州府军士兵遂渡河讨说法,与巴郡军展开舌战,随即动手,先是推搡,接着互相用拳头问候对方身体,但都没有下死手。直到有人鼻子遭受重创,面部被热情洋溢的拳头反复摩擦变形,情绪失控,一怒拔刀,捅伤了一人。

动刀,见了血,冲突随之升级。

冲突很快被两边的武将喝止,但有二十多人丧生,险些导致全面冲突。这次冲突过后,边境对峙气氛陡然紧张。

巴郡局势微妙,发生这样的事情,着实让人担忧。

逐鹿领是利益相关方,鱼不智特地跑了趟江州,劝赵部不要激化矛盾。

赵部叫起了撞天屈。

赵部坚决否认是本方寻衅,巴郡军处于劣势,怎么可能主动挑起事端?事件发生后,赵部立刻派人彻查,种种迹象表明,这很可能是州府军精心策划的蓄意挑衅事件。

首先,冲突导火索令人啼笑皆非。

用各种手段羞辱或激怒对手,以提升本方士气,在两军对峙中很常见,双方军士都乐此不疲,算是无聊对峙中难得的乐子。没点血性,别做军人。退万步说,隔着河冲对方尿尿怎么了?是尿骚味过得了河,还是尿液溅到对面那些军士碗里头?根本不会对对方造成实际伤害嘛。

其次,对方反应太过夸张。

两军对峙期间,为这么点破事,百多号人过河讨说法,这个反应不对。以往大家都能保持克制,从来没有发生过越界,小河就是边界,越过边界就意味着可能爆发战争,这么点人过来,不怕回不去吗?

第三,州府军的人率先动刀。

一百多号人过来,如果真是想讨说法,就不应该带武器,可对方带了。不管有心还是无意,带武器过来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对峙这么久,州府军不应该连这点规矩都不懂。率先动刀的也是州府军,且一支全副武装的州府部队很快


状态提示:第599章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